专题
为了春运
我们时刻准备着
春运临近,本报记者兵分三路独家采访了紧锣密鼓地准备春运工作的北京站干部和职工。记者看到,在北京站前广场正在对进站门口进行维修。据北京站党群工作部部长马建福介绍,这个维修工程将于2015年1月完工,在春运期间使用,以便更好地为旅客提供舒适的乘车环境。
今年春节的日期相比于之前较晚,因此春运的时间也比前些年有些推迟。2015年2月4日春运正式拉开序幕。距离春运还有一个多月,北京站为春运都做着哪些准备工作?北京站新闻发言人、工会主席谢景屹向记者透露:“北京站已经做好了准备工作,迎接春运的到来。我们要用APEC的服务标准,服务春运期间的每名旅客。”
新增加90台自动售票机,减少旅客买票排队时间
春节之前,在北京站广场售票大厅外排大长队买票的情景,也许在今年不会出现了。为了能够让旅客方便快速的买票、取票、改签车票,今年,北京站在原有售票厅的基础上,在广场上增加了临时售票处,并在临时售票处内,又新增加了90台自动售票机,其中,20台为自动取票机,70台为自动售票机。而到了夜间,为了方便旅客在夜间购票、取票,会有20名专职的夜班售票人员在临时售票处进行服务,时间从凌晨12点到第二天早上5点。
另外,北京站针对不同的人群,细化了购票的路径,分为不同行业的购票窗口。持有学生证的旅客,可以到学生窗口进行购票,而人数较多外来务工人员,北京站增添了专门的购票窗口,方便每类人群的购票。更值得一提的是,北京站还设立了临时购票窗口,为旅客提供当天的火车票,为旅客提供即刻买票、即刻上车的快捷服务。谢景屹说:“北京站做的这些措施,都是为了能让广大旅客安全、方便、温馨的出行。”
新增加7台安检设备,保障旅客安全
进入春运之后,北京站的客流量将会从现在的7万左右的客流量,增加一倍之多,因此如何保证乘客进站安全,提供良好的旅客休息环境是北京站在春运期间另一个较为重要的工作。
在进站时,安检是保证旅客安全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在平日中,北京站投入6台安检设备。而到了春运期间,为保证旅客安全,车站将投入13台安检设备,并将这些安检设备全部推到进站口外,避免候车大厅内人流过于密集的情况发生。除此之外,还设有快速安检通道,保证即将发车旅客不耽误上车。
目前,北京站有7个候车大厅,外加一个中央检票区,这样的规模基本可以应对平日的客流。到了春运期间,如果不合理的调配候车室的使用,将极有可能引起群体性事件。因此,客运部门便要和操作台进行合作。谢景屹说:“春运期间,操作台会提前一小时提醒检票口队旅客进行检票,让旅客提前上车,从而减低候车室的人流密集度。”
另外,当遇到火车大面积晚点,大量旅客挤压在候车室的情况,车站也做好了紧急预案。“车站东西两侧都开设有临时通道,一旦进出站人流过于密集,两侧的临时通道将会打开。避免对流,迅速将积压旅客撤出火车站,保证旅客安全。”谢景屹介绍。
增添75名刚毕业的大学生售票
尽管增加了90台自动售票设备,但北京站在票务的岗位上,还是增添了75名刚毕业的大学生。在春运期间,将有232名职工投身于售票岗位中。谢景屹介绍,目前大学生还在接受有经验职工的培训,相信这些年轻人能够用自己的能力,服务好前来购票的旅客,让旅客方便快捷的拿到火车票。
卫生防疫工作同样是春运期间北京站的重要工作之一,谢景屹说:“必须要保持候车室的干净整洁,各个垃圾站都能够做到及时清理,并进行候车室的消毒工作,避免传染病的发生。”
为了能够完成好2015年春运任务,北京站将集体停休,全身心的投入到春运这场战役中。“每年大家都这样过来的,只要能够保证旅客正常出行,他们回家团圆了,我们职工的心里就踏实放心了。”谢景屹说道。
55年的经历
让我们有了今天的自信
北京站工会主席兼新闻发言人谢景屹对记者说:“人们都知道现在北京站,而不知道老北京火车站。老北京火车站在正阳门瓮城东侧。老北京火车站的名称曾用过前门站、北京站、北平站、北平东站等站名。1949年9月30日,正式将老北京火车站名称定为北京站,并且沿用至今。”老北京火车站距今已有113年历史,现在是“中国铁路博物馆。”
毛主席为北京站题写站名
现在的北京站是1959年1月20日破土动工,9月15日正式通车运营,被列为新中国成立10周年首都著名的十大建筑。谢景屹说:“1959年9月15日上午9时,北京站广场前举行了隆重的新站落成典礼。3000多名建设者和群众汇集北京站前广场参加盛 大的剪彩仪式。1959年9月15日,毛泽东亲临北京站视察。并在售票大厅19号窗口,同售票员贾根柱亲切握手交谈,提问铁路知识。毛主席从凌晨1点多钟开始,在北京站视察了两个小时。20天后,毛主席在南巡的列车上,为北京站题写了站名。从此,这三个大字,伴随着东方红悠扬的旋律,成为北京站永久性的标志。1959年9月13日,周总理再次来到即将开通的北京站视察,并语重心长地对当时的站长谷良玉说:“北京站地位重要,工作光荣”,从此,周总理的这一谆谆教诲,不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北京站人,肩负使命,不负重托,用心服务旅客,在平凡的服务岗位上创造着不平凡的业绩。
科技应用走在全国前列
那时,车站的一楼大厅、候车室、贵宾室、餐厅和中央检票厅,处处显示着雍容华贵,宽敞典雅。北京站不仅环境优雅、整洁舒适,在科技应用上也走在全国前列。当时北京站就使用自动广播系统,开设了电话订票,设有电视问询处以及新型进路继电集中设备,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北京站还设有餐厅、供旅客休息的游艺厅、电影厅、母婴候车室等多种功能处所,极大的丰富了服务功能。在长期实践中,北京站人创造、总结出许多热情周到的、富有特色服务方式方法,全面服务、重点照顾,让南来北往的旅客体会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铁路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作为北京地区唯一的大型客运站,当时北京站客流高峰期日均乘降旅客24万人以上,最高发送量超过了设计能力的5倍,各项运输组织进入超负荷状态。面对前进中的矛盾和困难,北京站知难而进,负重爬坡,以挖潜扩能为突破口,开启“以改革求发展,向科技要效率”的帷幕。
北京站创造多个全路第一
1995年5月,北京站在全路第一次采用微机发售北京至天津的软纸车票;1996年6月,北京站成为全路使用微机售票的第一座客运站;1996年7月,北京站第一次试行磁卡自动售票;1999年,北京站也成为全国第一家LED引导提示系统全覆盖的大型公共场所。 1983年,北京站2至6站台实施“东扩西延”工程,满足了旅客列车扩编的需要;1984年,在二楼高架大厅东西两侧建造两座进站天桥,极大地方便了旅客乘车,运输组织能力大幅提升。
按照“风格依旧,面貌一新”的原则,1998年5月至1999年9月,北京站实施抗震加固大修改造工程,新建中央空调系统、客运引导指示和消防中心系统等现代化客运服务设施,彻底改善了旅客候车环境。“九五”期间,随着中国铁路装备技术不断创新,北京站步入了计算机网络化管理的新时代。2004年4月,北京站在全路首次建成大跨度钢结构站台无柱雨棚,站台由6座扩展为8座,站台高度由0.7米增至1.25米,到发线由13条增至16条。
北京站新址建站至今,已走过风风雨雨55年历程,作为中国铁路发展的见证者,从来没有缺席过一次铁路发展和变化,并在铁路6次提速中,均扮演着排头兵的角色。谢景屹说道:“2007年4月,中国第一批26对动车组相继从北京站首发,首批动车的出站,代表着中国铁路动车时代的来临,为之后中国高铁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