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劳动者周末 > 正文

文摘

2014-12-20 作者: 来源:劳动午报

 
  香港回归仪式上的“一秒之争”
  ■三个月时间,迅速组成35人军乐团
  ■中英双方各执一词,奏响时间互不相让
  ■一秒不差,零点准时响起《义勇军进行曲》
  十七年前,世人瞩目的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背后,曾有一秒之争。作为当事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指挥于建芳大校近日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讲述了这段至今仍令他激动不已的故事。
  一九九七年四月的一天,解放军军乐团接到一项任务,要组成一支三十五人的乐队,参加香港回归仪式,由于建芳担任指挥。“接到任务后心情非常激动,同时也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于建芳说。
  经过两个月的精心排练,于建芳带领乐队赴港。“我们大概是在六月二十五日左右到香港,当时还有三军仪仗队的队员。”于建芳回忆说,“我们到香港后没有穿军装,但还是有香港市民通过腰间的皮带认出我们是解放军。”
  中英双方在关于政权交接仪式上的“一秒钟”进行了激烈的争夺。英方要将降英国国旗和演奏英国国歌持续至六月三十日最后一秒才结束,要求中方推迟一秒,即在七月一日零时零分一秒才开始升中国国旗和演奏中国国歌。
  “我们的态度很坚决,必须在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零时零分零秒准时奏响中国国歌。我们已经等了一百多年了,一秒钟都不能再等了。”于建芳回忆说,“军乐团当时接到的是死命令,不能早一秒,也不能晚一秒。如果英方故意拖延时间,我们也要准时奏响国歌,即使是我们和他们的国歌音乐叠在一起也在所不惜。”
  历史性的时刻逼近了。六月三十日晚二十三点十分左右,军乐团进入交接仪式的现场——香港会展中心。“进入会场后,鸦雀无声。我心想,嘉宾们怎么还没到。等我抬头一看,发现会展中心坐满了人,可是没有人说话,气氛非常凝重。”于建芳说,这时候他心里就更紧张了。
  激动人心的政权交接仪式开始了。二十三点五十九分,英国乐队开始演奏《上帝保佑女王》,降英国国旗。“正常情况下,英国国歌需要五十多秒,可是他们一演奏我就觉得不对劲,节奏比平时还快了不少。结果,他们只用了三十多秒就演奏完了。我们只做了英方如果拖延时间,我方坚决按时奏响的准备,没想到他们会加速演奏。”
  这等于给中方军乐团留出了二十几秒的空白时间。“这是令人窒息的二十几秒钟。我看见李鹏总理抬起手腕仔细地看了看表。我的心也顿时提到了嗓子眼。”于建芳小声问身边的联络官张景山:“怎么办?”张景山回答:“不管它,按原计划走。”
  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张景山精确地读着秒表。在二十三点五十九分五十八秒半的时候,于建芳果断地举起指挥棒。零时零分零秒,指挥棒准时起拍,《义勇军进行曲》响彻维多利亚港,鲜艳的五星红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
  交接仪式结束后,时任外交部礼宾司司长的张业遂第一个跑过来,紧紧抱住于建芳说:“建芳,太准了!”于建芳回忆说:“可能我当时太紧张了,耳朵充血,一直觉得国歌的声音有点小。其他人告诉我,那天的国歌格外嘹亮。”
  摘自新华社
 
  老爵爷为何与小贝反目成仇?
  一只无意踢飞的球靴 让情同父子的两人结怨
  我看着贝克汉姆成长起来,他和吉格斯、斯科尔斯从小就在一起。事实上,大卫更像是我的一个儿子。
  大卫·贝克汉姆在曼联的最后一个赛季,我们都能感到他的积极性下降了,还听到有关他的经纪人团队和皇马眉来眼去的传言。不过当时最主要的问题还是他踢球不够努力,不像以往一样勤奋。
  也是在那年,我和他之间的矛盾曾引起广泛关注,起因就是2003年2月在老特拉福德对阿森纳的足总杯第五轮比赛,那场比赛我们以0:2败北。大卫在那场比赛中问题严重,在需要及时回防盯人时他选择性无视,这也导致了维尔托德攻进阿森纳的第二球。那天他在场上的表现简直就是在慢跑,看着对手从他身边来回穿过。最终我忍无可忍,把他换下场休息。不过和平时一样,大卫拒绝接受我的批评。
  赛后在更衣室里,他距我大约12英尺,我们之间的地板上有一排球靴。不满的大卫此时爆了粗口,于是我向他走去,靠近时踢飞了我俩之间的一只球靴,正好击中了他眼睛上面。于是他站起来要冲向我,结果被队友们拦住了。我说道,“你给我坐下,无论你怎么争辩,你还是让你的队友们失望了”。
  第二天我叫大卫来看录像,他依旧不肯接受自己的错误。他坐在那儿听我讲,一句话也不说,甚至是一个字都没说。我问他,“你知道我们在说什么吗?你知道为什么我要揪着你的小辫子么?”他根本就没搭理我。
  没想到随后一天,这故事就见报了。一片创可贴让这一意外造成的伤口在公众面前无限放大。也正是在那些日子里,我告诉董事会贝克汉姆必须走人。我经常说这么一句话:“一旦主教练丧失了他的权威,而由球员出面主政,那他也就丧失了自己的俱乐部,麻烦也就会接踵而至了。”
  毫无疑问我会这样想。其实不管叫阿莱克斯·弗格森还是水管工彼得,名字是什么无所谓,只有权威才是最重要的。你不能任由一名球员来控制更衣室,很多球员都想这样做,但在曼联,权威的核心永远只能在主帅的办公室。
  摘自《弗格森自传》
 
  ■看天下
  《肖申克的救赎》背后的故事
  “记着,雷德,希望是一中好东西,也许是最好的东西,而好东西是不会死掉的。”这句著名的台词出自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于1994年9月23日公演,在如今仍然是最受影迷喜爱的最佳电影之一。
  在电影公映20周年之际,一些鲜有人知的影片幕后故事也渐渐浮出水面……
  原作者未接受版权费
  这部电影是以斯蒂芬·金的一部中篇小说为基础拍摄的,这部小说长96页,名为《丽塔·海华斯和肖申克的救赎》。斯蒂芬·金仅仅以5651美元的价格,把这部小说的版权卖给了该电影的编剧兼导演弗兰克·达拉邦特。奇怪的是,金从没有兑现那张达拉邦特给他的支票。
  罗宾斯不是主演的第一选择
  汤姆·克鲁斯曾经是安迪这个角色的首选,但他对导演达拉邦特却不感兴趣,因为达拉邦特从没执导过故事片。克鲁斯要求罗布·赖纳更多地控制这部电影。
  最终因为汤姆·克鲁斯的要求没被满足,电影选择了当时名气并不大的罗宾斯,最终因为这个角色,让罗宾斯成为了商业电影的当红影星。
  最有名的粉丝
  很多人都把《肖申克的救赎》视为他们最喜爱的电影,这其中就包括世界最著名的囚徒之一:纳尔逊·曼德拉。
  主演罗宾斯说,曼德拉在接见他时,曾亲口对他表示,“喜欢《肖申克的救赎》。”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