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劳动者周末 > 正文

文摘

2014-12-06 作者: 来源:劳动午报

  ■国民党设水雷封锁长江口

  ■第一次扫雷无功而返
  ■舰员像排地雷亲手挖水雷
  ■“周村”舰扫出第一颗水雷
  新中国初期海军首次扫雷
  舰员跳江徒手摸水雷
  1949年6月,国民党残余部队依托海军优势,作出封锁大陆海区、摧毁大陆经济的决定,代号“闭港政策”。在长江口航道布设水雷。上海市政府多次收到长江航道船只触雷炸沉的情报。当地渔民也发现漂雷的踪迹。水雷严重地威胁到长江航道上的船只安全,造成市民心理上极大的恐慌。
  周总理指示:“要求海军迅速清扫水雷,打通长江口航道。”这个重要任务给了组建不久的华东军区海军。
  1949年12月初,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张爱萍组建了扫雷大队。1950年3月29日,新中国第一支扫雷舰大队正式成立。队中有原国民党海军起义人员、新参军的知识青年、招商船上的技术骨干,并聘请了两个苏联专家。经对到手水雷解剖,基本确定了雷型使用什么样的扫雷器材。暂时没扫雷舰,就用步兵登陆舰代替。
  扫雷大队先进行了探测性扫雷,调查长江口水域水上、水下的情况,探明雷区。同时,锻炼提高舰员的扫雷技术,适应实战要求,为正式扫雷作准备。扫雷编队包括1艘4000吨级的大型坦克登陆舰作为水上指挥基地,配备10艘S型登陆艇实施扫雷。
  1950年6月19日,10艘登陆艇以三角拖带队形驶进了长江南航道,开始实地侦察扫雷。几天侦察扫雷,无功而返。舰员们开始烦躁,怀疑扫雷的设备和技术。有的陆军人员竟脱光膀子跳下江摸水雷。在他们看来,像排除地雷那样亲手去挖出水雷,要比依赖机器更为可靠,结果可想而知。扫雷进行10天,带出来的扫雷索陆续崩断3根,唯一的收获就是捞出一块飞机残骸。扫雷索遭折毁,反弹回甲板,打断了一位舰员的腿,险些出人命。
  大队研究扫雷失败原因。张爱萍也参加了“诸葛亮会”,分析总结失败的原因是,长江口风大浪高水急,25吨的小艇像片树叶,难以进行扫雷作业;没有适合的扫雷工具;缺少技术指导和扫雷经验。
  9月11日,华东军区海军要求于9月16日开始,至10月1日国庆一周年前,必须扫除长江航道中的水雷,打通长江航道。
  大队对于查明了沉船、暗礁,设置了标志,充实设备,安排测量技师和气象潮汐研究员随舰指导。上海几家造船厂派出优秀技术工人抓紧改装“古田”、“枣庄”、“周村”、“张店”等4艘300吨的扫雷舰,“秋风”号用来设置浮标,从苏联调运来的10具扫雷具顺利安装上5艘大的扫雷舰上。
  9月22日,大队再次进入长江口南航道,开始第二次扫雷。按照从国民党军收集来的情报,雷区被分为甲、乙、丙、丁4个区域,编队进入雷区后,采用单舰往返式梯形扫雷队形展开,雷索定深6、7米。4艘扫雷舰同时使用苏制MT-3型扫雷具,定深6至7米,以梯形编队驶进甲、乙区段。几天过去了,编队把甲、乙两区段检扫了好几遍,却不见一颗水雷。
  又过几天,4艘扫雷舰重新驶进乙区段。下午一点钟左右,“周村”舰的扫雷索猛地抖动了一下,刹那间,一个黑乎乎的铁家伙浮出了江面。“水雷!”不知是谁第一个喊了起来。“是水雷!是水雷!”许多人大声喊了起来。扫到一颗水雷极大地鼓舞了扫雷舰大队。他们又驾舰驶向丙区段和丁区段。
  到1950年10月14日,扫出水雷10多颗。10月底,敌人布设在长江口的水雷全部清扫干净,打通了长江航道!
  摘自中国海军网
 
  二战时因雾霾
  原子弹与日本小仓擦肩而过
  现在,雾霾给人们带来了生命危险。而在二战时,日本小仓城因雾霾却躲过美国原子弹的打击。这是怎么回事呢?
  当时,为了寻求非常规作战手段,以及在战略和心理上给日本沉重打击,美国总统杜鲁门和高级官员将目光瞄向了“可怕的新家伙”——原子弹。1945年8月6日,美军向广岛投下了一颗原子弹,广岛顷刻间变成了人间地狱。然而,日本仍叫嚣要把战争进行到底。美国人把目光瞄准了小仓。 
  小仓城是日本重要的工业城市,也是美国人看中的适合原子弹轰炸的城市之一。虽然长崎也是重要港口和军火基地,但该地处于低洼谷地,地理位置逊于广岛和小仓。长崎被列为前两个目标不能投弹时的预备目标,即:前两个目标有一个不能实现时,就对长崎进行轰炸。
  8月9日9时05分,一架轰炸机抵达小仓。此时小仓上空云量大增,地面浓烟滚滚。飞行员无法发现目标,“大雾弥漫,遮挡了瞄准镜视线”。安放死神的舱门已经打开,轰炸机用45分钟在小仓上空盘旋了三圈寻找投放原子弹的瞄准点。但遭到日军高射炮的猛烈攻击。美军飞机只好上升高度,以躲避炮火。正当第四次寻找瞄准点时,轰炸机上的无线电员报告,截获日军航空兵使用频率上的通信,估计日军可能起飞战斗机。驾驶员来不及请示基地,只好执行第二套方案,掉头飞向长崎。气象侦察机报告长崎天空无云,能见度清晰。11时02分,第二颗原子弹投向长崎,瞬间变成人间地狱。正是这颗原子弹,让日本无条件投降。现在小仓历史博物馆仍有一个模拟核爆的展览,名字就叫 “那天,如果天气晴朗……”
  摘自人民网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