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劳动者周末 > 正文

【周年纪念专辑】重点文章目录

2014-10-11 作者: 来源:劳动午报

  这些报道聚焦在职工关注的身边事、职场事,引起明显反响

 
  重点话题(独家采访)
 
  师傅  一个被时代磨砺的称呼
  ——教师节引发我们的思考和探访
  本报记者集体采写
  摘要:一声师傅,会让人深深体会到被人尊重的快乐和温暖;一声师傅,也是我们对他人尊敬和仰慕的最简单的表达方式。教师节给我们带来了思考,无论社会文化的发展多么迅猛,“师傅”这个词在我们心中永恒。(第01期)
 
  男人  你知道如何保护女人吗
  ——《女职工劳动特别规定》知识竞赛引发出的反思
  本报记者 白莹 陈曦 闵丹 王路曼 边磊 余翠平 马春燕 文/摄
  摘要:保护女人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保护女人有时就是在保护你们自己。男人们,你们真的关心女人吗?知道该如何保护女人吗?《劳动者周末》特地进行了百名男人随机抽样调查和企业专题走访,告诉您女人究竟需要怎样的保护。(第02期)
 
  谢谢!您就是我们心中的北京人
  ——探访来京务工者的工作生活状态与他们的感受
  本报记者 博雅 李一然 万玉藻 马超 屈斌 王卓 刘芳远 杨琳林 文/图
  摘要:这里是北京,一个古老而崭新的城市。这里流淌着老城的血脉,也焕发着现代大都市的活力。他们并不是在这座城市里出生,却在这里流下了辛勤的汗水,这是一个永远不能遗忘的群体,成为这座城市独家的记忆。记者走进了6位外来务工者在北京的生活,记录下他们在北京的故事,了解他们为北京的付出。(第04期)
 
  让职场午休成为职工最温馨的港湾
  ——探访工会为职工创办的各种午休场所
  本报记者集体采写
  摘要:工作一上午了,吃完午饭是眯一觉,还是到写字楼附近的街心花园、绿化带等空气清新的场所散步,抑或到健身场馆锻炼……各种各样的午休方式,使职工享受了充足的午间生活,攒足了精力,投入到下午的工作中。(第05期)
 
  劳动者的艺术 我们创造
  ——记者走进首都职工文化艺术节探访职工文化艺术的发展之路
  本报记者 王路曼 白莹 陈曦 郭北溟/文 周世杰 万玉藻/摄影
  摘要:一场上百万职工参与其中的文化盛事,一次让全市职工尽享文化饕餮盛宴的机会和尝试……这是对第九届首都职工文化艺术节最好的评价。记者历时七个月,深入首都职工文化艺术节的台前幕后,探访文化艺术的发展之路。(第06期)
 
  从日本的无聊办公室看中国的心理咨询室
  中国式心灵抚慰
  ——探访工会心理咨询室的功效与社会影响
  本报记者 董广红 阎义 周世杰 博雅 高铭 杨琳琳 王卓 文/摄
  摘要:据媒体报道,日本索尼公司为了让员工自己离职,竟然设立了“无聊办公室”,希望通过心理战术让员工无聊到自动提出离职。但是中国的工会,为了帮助心理压力过大的职工建起了“心理咨询室”。针对越来越多的职场人存在的心理“亚健康”现象,作为职工的“娘家人”,北京市各级工会纷纷将服务“触角”伸向职工的内心世界。(第07期)
 
  双十一来啦!
  以年轻的名义时刻准备着
  ——探访青年职工的网购生活
  本报记者 博雅 阎义 孙妍 高铭 王卓 刘芳远 杨琳琳 文/摄
  摘要:2009年前,80后的职工还热衷于逛商场,收集各种打折信息和优惠券。5年后的今天,他们开始准时地守候在电脑旁,等待抢购、秒杀。网购在怎样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第08期)
 
  工会支持给我们力量
  中国杂技团转型与梦想
  ——本报探访转型后的中国杂技团
  本报记者 博雅 阎义 刘芳远 杨琳琳 文/摄
  摘要:对杂技演员来说,面临着高发的伤病率、文化知识的不全面、退役后再就业等后顾之忧。北京市政法文化卫生工会对此高度重视,在市总工会的帮助下,他们和中国杂技团共同想办法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中国杂技团团长与团员们表示,工会的支持给了他们力量。(第09期)
 
  职二代  大浪淘出的沙和金
  ——本报记者探访接班父母的二代职工现状
  本报记者 阎义 博雅  高铭 杨琳琳 文/摄
  摘要:到父辈曾经工作过的职场上班,工作的状态如何,比自己的父辈更强,还是没有达到父辈们的期望?这里或许并没有一个能够清晰比较的尺度,但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话题。记者进行了探访,展现他们的真实状况。(第10期)
 
  夜幕下的职工生活
  ——本报探访职工夜生活现状
  本报记者 阎义 杨琳琳 高铭 王卓 刘芳远 文/图
  摘要:夜幕降临时,职工结束了一天紧张的工作,回到了简单的职工宿舍。在这里,有简单的欢喜,有工友之间的感动。在这里,他们延展生命的宽度,使自己的心灵得到休息。记者走进夜色阑珊下的职工宿舍,讲述发生在他们身边多彩的故事。(第11期)
 
  牵手
  ——本报探访大龄未婚女职工背后的故事
  本报记者 阎义 刘芳远 高铭 杨琳琳
  摘要:有媒体报道北京有剩女约80万人。北京市总工会原副主席郑建华认为:帮助职工解决婚恋问题,是工会服务职能延伸的重要渠道。面对大龄女职工逐年增多的问题,工会对她们了解多少?能用什么更好的方式帮助她们?值得思考。(第12期)
 
  高知圈里的工会新风
  ——探访高知识人群单位里工会工作的特殊色彩
  本报记者 高铭 李睦 阎义 杨琳琳  刘芳远 文/摄
  摘要:在我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高级知识分子群体最为集中,他们承担着经济建设和科教领域中各项专题的研究与创新,同时还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百年大计,因此工会针对高知群体的服务与帮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实中的高知群体,工会都有哪些给力举措呢?(第13期)
 
  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特别报道之一
  是我们建设了毛主席纪念堂
  本报记者 张瞳
  摘要:依然是在冬季,依然是那片土地,36年前,他们在这里日夜奋战,为的是全国人民赋予的责任与心中那份割舍不掉的情怀;36年后,再次相聚在这里,他们已是近古稀的老人,相拥在一起。他们站在花岗岩铺设的广场上,遥望着毛主席纪念堂——屋顶两层玻璃飞檐,檐间镶葵花浮雕……这里的一草一木,老人们如数家珍。(第14期)
 
  入冬后的农民工 你们温暖了吗?
  ——本报探访冬季农民工工作生活状况
  本报记者 博雅 马超 刘芳远 杨琳琳 王卓 孙妍 文/摄
  摘要:入冬以来,北京最低气温已经逐渐降到了零摄氏度以下。那些在京工作的农民工,他们每天吃住在宿舍里,他们温暖了吗?本报记者走访了北京部分建筑工地以及保安宿舍,了解到还有一些建筑工地的工棚取暖问题尚需要解决。(第15期)
 
  新年,职工的美丽期盼
  本报记者 博雅 马超 刘欣欣 文/摄
  摘要:新年伊始,本报记者对各行业奋战在基层一线的职工,以及工会主席进行了走访,请他们畅谈新年新打算、新期盼、新愿望,让我们感受这些不同岗位、不同区域的职工们真实的心声、真切的情感,听听他们的心里话。(第16期)
 
  工会告诉我们:路在何方
  ——探访各级工会针对职工职业规划工作的现状
  本报记者 高铭 博雅 李一然 万玉藻 王卓 杨琳琳 刘芳远 文/摄
  摘要:对企业而言,如何体现公司“以人为本”的人才理念,职业规划是一种有效的手段;而对职工而言,职业生命是有限的,必须进行有效的规划。在职工的这条成长之路上,各级工会对职工的职业规划做了哪些工作?                           (第17期)
 
  如何留住我们的根
  ——探访我市传统文化产业面临的困惑与机遇
  本报记者 杨琳琳 阎义 马春燕  张江艳  边磊  孙妍  文/摄
  摘要: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反射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光芒与荣耀。那么,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北京市的传统文化产业的现状如何?记者走访了北京剧装厂、内联升有限责任公司等传统老字号企业,走近北京传统文化代表性项目,寻访“非遗”传承人、基层文化工作者,对 “非遗”的生存、发展等问题进行了调研。(第18期)
 
  我们的春节故事
  本报记者 高铭 王卓 阎义 刘芳远 杨琳琳 通讯员 陈国亮 贺东杰 文/摄
  摘要:我们选择名人,是因为聚光灯打在他们身上,他们拥有常人没有的影响力;我们选择普通职工,是因为他们就在你我身边;我们选择工会,是因为每当职工需要帮助时他们总在左右。在这个人心格外柔软的时候,我们来讲讲过年的故事,主角有名人,有你我……(第19期)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