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副刊 > 文娱 > 正文

北京中轴线的文化空间格局

2020-01-10 作者: 来源:劳动午报

        1月5日,由人民日报社旗下人民文旅主办,东城区非遗保护中心协办的人民文旅讲堂在东城区第二文化馆举办。首期人民文旅讲堂邀请到了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院长张宝秀教授担任主讲嘉宾,带领现场近百名人民文旅年票用户一同穿越中轴谈古今,助力北京市启动中轴线申报世界遗产文物保护工作。

活动当天张宝秀教授跟大家分享了北京中轴线的文化空间格局,按照现今划分北京中轴线共包含4大类,即政治文化广场、博物馆文化宫、城市人民公园、商业休闲空间,共计15个单位。
 

永定门:位于北京外城南垣正中,是北京城中轴线最南端的标志性建筑,由城楼、箭楼、瓮城组成。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开始增筑北京外城时,始建永定门,取名寓意“永远安定”,当时只修建了城门楼。为加强外城防御功能,嘉靖四十三年(1564)在城楼外增建瓮城。乾隆三十一年(1766),仿照内城城门重修永定门城楼,增建箭楼,将城楼规制提高,加高了城台和城楼层顶,使永定门成为外城七门中最大的一座城门。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2月3日举行入城式,解放军从永定门开进北京城。

2004年,在原址按历史原貌复建了永定门城楼,恢复了北京城中轴线的完整性,再现了完美的中轴神韵。

天桥:位于正阳门大街与永定门之间,是中轴线上的重要标志性建筑之一,原是明清两朝皇帝去天坛、先农坛祭祀御道上必经的一座桥梁,故称 “天桥”。清朝后期,在天桥地区逐渐形成了以百样杂耍、小食品和低档日用消费品为主的综合市场。

清末至民国中期,是天桥发展的重要时期,民间艺人的表演日趋成熟。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天桥地区随着时局变化转趋萧条。后来经过曲折发展,到1957年市场彻底解散。

天坛:位于北京中轴线南段东侧,与居于中轴线西侧的先农坛相对应,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美的古代祭天建筑群。明成祖决定迁都北京后,遵洪武天地合祀之制,永乐十八年(1420)修建天地坛,即今日天坛之前身。嘉靖九年(1530),明世宗以天地分祀之制取代天地合祀,于大祀殿南建成专门祭天的坛台——圜丘。

此外,于北郊建地坛,西郊建月坛,东郊建日坛。嘉靖十三年(1534),明世宗谕礼部:“南郊之东坛名天坛,北郊之坛名地坛,东郊之坛名朝日坛,西郊之坛名夕月坛。南郊之西坛名神祇坛,著载《会典》,勿得混称。”天坛之名由此而得。清乾隆年间,对天坛进行了大规模的增建、扩建、改建和修缮,并将“大享殿”更名为“祈年殿”,将原来的西垣门更名为“祈谷坛门”。至此,天坛南北两坛单独成制、规制严谨的格局最终形成。

随着封建帝制被推翻,天坛失去了国家祭祀礼仪空间的地位,1918年辟为公园。虽然天坛的性质和功能发生了巨大的变迁,但它独树一帜的建筑风格、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依然得到传承。1998年,“天坛——北京的皇家祭坛”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先农坛:前身是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的山川坛,是明清两代帝王在仲春或季春祭祀教人耕作稼穑的先农神并躬耕耤田的场所。经过明清两代的建设,先农坛形成了完备的建筑格局,由内外两重坛墙环绕。先农坛包括四座坛台:先农坛、观耕台、天神坛、地祇坛;五组建筑群:具服殿、神厨、神仓、庆成宫、太岁殿;另有一片耤田位于观耕台南。其中,天神坛、地祇坛和庆成宫位于内外坛墙之间,其他坛台和建筑群在内坛墙内。

2019年4月底,先农坛正式向公众开放了耤田历史景观展示区。过去这里一直被育才学校作为露天篮球场使用。在腾退恢复明清时期的规制后,公众可在此参观明清帝王扶犁亲耕的“一亩三分地”。

正阳门大街:俗称前门大街,是北京城中轴线南段的重要部分,北起五牌楼,南至天桥所在地,与天桥南大街相连,是明清时期皇帝出内城赴天坛、先农坛的御路。

明中叶,由于商业发达,正阳门大街两侧出现了猪(珠)市口、煤市口、粮食店等集市和街道,北京著名的大栅栏也在其中。大栅栏街,原称廊房四条,在正阳门大街路西,历史上该地区业态丰富、老字号云集,是正阳门外历史延续较长的传统市井商业区。

清初,把紫禁城东华门的灯市移到正阳门一带,并规定戏院、茶园等只准许开设在城外,于是正阳门大街较前更加繁荣。正阳门大街两侧陆续形成了许多专业集市,如鲜鱼市、肉市、果子市、布市、草市、猪市、粮食市、珠宝市、瓜子市等。

2008年奥运会前夕,修葺一新的前门大街盛装亮相。留存在老北京人记忆中的五牌楼、有轨电车重新呈现在世人面前。2009年9月28日,前门大街步行街全面开市,100多家商户开张,古老的前门大街成为新时期北京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正阳门及箭楼:正阳门,是明清两朝北京内城的正南门。位于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的天安门广场南端。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十七年(1419年),是老北京“京师九门”之一。它集正阳门城楼、箭楼与瓮城为一体,是一座完整的古代防御性建筑体系。现仅存城楼和箭楼,是北京城内唯一保存较完整的城门。

1900年6月16日,在北京的义和团为“扶清灭洋”,抵制洋货,在正阳门外老德记洋药房放火,火借风势,不可控制,形成火烧连营之势,殃及大栅栏,正阳门箭楼东、西两侧荷包巷商铺起火,最后箭楼也被焚毁。8月14日,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城,对正阳门箭楼、城楼进行炮轰。慈禧皇太后挟光绪皇帝出逃西安,北京城被联军占领。9月27日,驻扎在正阳门瓮城内的英军雇佣兵(印度兵)在正阳门城楼燃火(取暖或做饭)发生火灾,将正阳门城楼烧毁。

正阳门城楼1903年由袁世凯等奉旨重建,今日的正阳门箭楼保留了1915年德国工程师格尔设计的风貌,体现了中西建筑风格的融合。
 

天安门及天安门广场:天安门是明清北京皇城的正门。初名“承天门”,寓意“奉天承运”,也就是说皇帝是顺应天意、承受天帝的旨意来人世间进行统治的,表明统治的正当与皇位的正统。清顺治八年(1651)更名为“天安门”,寓意“天下安定”“内和外安”。在天安门东西两侧有长安左门、长安右门,寓意“长治久安”。

天安门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城楼立于高大的城台上,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顶,台下开五个券门,门前配有白石华表,形成明清北京宫殿的第一个建筑高潮。

新中国成立后,将明清皇城向南凸出的“T”字形宫廷广场改造成了北起天安门、南至正阳门、东起历史博物馆、西至人民大会堂,南北长880米、东西宽500米,总面积达44万平方米的人民广场。修缮天安门,增建了观礼台等配套设施。

端门:位于天安门与午门之间,形制与天安门相同。功能除御路通行必经之外,门楼主要用于收储仪仗等器物。端门里东西两庑为连檐通脊的长房,清代为六科公署及六部九卿朝房。两庑北端开有阙左门和阙右门,门外各有下马碑,为朝臣候朝之处。

太庙:位于皇城之内,在紫禁城的左前方,天安门的东侧。这是遵从《周礼·考工记》“左祖右社”之制布设的,是明清两代皇室的祖庙。今日所见太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明嘉靖二十年(1541)毁于雷火,二十四年(1545)重建。清顺治六年(1649年)重修。清乾隆元年(1736)再次大修。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改为劳动人民文化宫。

社稷坛:位于皇城之内,在紫禁城的右前方,天安门西侧,与太庙东西遥相对应,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场所,是皇权王土和国家收成的象征。

民国三年(1914),时任内务总长朱启钤将社稷坛改为中央公园,并在南面辟一门(今中山公园南门);后又在西面辟一门(今西门)。1925年孙中山逝世,曾在坛北的拜殿停灵;1928年拜殿改名“中山堂”,公园改名“中山公园”,并增建了一些风景园林建筑。

故宫:明永乐四年(1406)开始营建北京宫殿,永乐十八年(1420)基本建成。现存紫禁城故宫,基本上是永乐时期奠定的基础。明朝宫城取名“紫禁城”,显示了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念。“紫宫”是星座的名称,又称紫垣或紫微宫,是环绕北极星周围15颗星的总称。北极星恒定不动,被称为“帝星”,而以其所在的星座名“紫宫”指称人间帝宫,以突显皇帝神圣,皇权稳固。我国秦汉时,皇宫又被称为“禁中”,是禁卫森严的地方。合紫、禁二字,称为“紫禁城”。

紫禁城东西宽760米,南北深960米,周围有护城河环绕。城墙四面辟门:南面正门曰午门,北面神武门,东、西分别为东华门和西华门,门上都设重檐门楼。城墙四隅有角楼,造型华美。宫城内部分为外朝、内廷两大部分。外朝包括三大殿、文华殿、武英殿,以外朝主殿太和殿为中心。乾清门以北是内廷,包括以乾清宫为中心的中路和左右两侧大片嫔妃居住的院落式寝宫。

景山:明代在元代宫城旧址上修建紫禁城,堆筑大内靠山“万岁山”,又称“镇山”,清顺治十二年(1655)改称“景山”。万春亭位于景山中峰之巅,是北京城中轴线的制高点,居于五座峰亭之中,是一座黄琉璃筒瓦顶、绿琉璃筒瓦剪边、四角攒尖式、三层檐的皇家宫苑建筑。

明代景山作为皇城宫苑,栽种了很多松柏花草,在山后东北隅修建了寿皇殿、永寿殿、观花殿、观德殿等许多殿堂亭阁建筑,供皇帝登高、饮宴、射箭、赏花。明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明思宗朱由检缢死在万岁山东北麓寿皇亭附近一株老槐树上。清军入关后,将此槐树称为“罪槐”,并在树上加了铁链。

清乾隆年间对景山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清宣统帝逊位后,根据《清室退位优待条件》,景山仍由清皇室使用,直至民国十三年(1924),冯玉祥部占领景山,架设大炮,驱逐溥仪出宫。

民国十七年(1928),景山被辟为公园,正式对社会开放。新中国成立后对景山园内建筑多次进行修缮,安装了自来水、下水道、供电设施等,铺装了山道和园路,1955年重新开放。

地安门:位于明清北京皇城北垣正中,南对景山,北对鼓楼,是皇城四门中的北门,与皇城南门——天安门南北对应,寓意天地平安,风调雨顺。明称“北安门”,亦称“厚载门”,取“君子以厚德载物”之意,清顺治九年(1652)重建,并易名为地安门。

地安门外大街:南起地安门,北至鼓楼,为北京中轴线的北段,是与“前朝”相呼应的“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自元代起即为著名的商业街。京杭运河最北端的码头在积水潭,这里物品堆积如山,钟鼓楼和积水潭北岸斜街一带形成了著名的钟鼓楼市。这里沿街店铺林立,商贾云集,各种商品琳琅满目,交易活跃,盛况空前。

钟楼、鼓楼:是北京中轴线北端两大单体建筑,钟楼、鼓楼南北纵置,相距百米,鼓楼在南,钟楼在北,曾是元、明、清三代都城的报时中心。钟楼、鼓楼均筑于高大的城台之上,气势雄伟,巍峨壮观。

由此可见,700多年来随着时代的变迁, 北京中轴线的空间结构、使用功能和文化内涵不断发生着或多或少的变化。尤其是封建王朝统治被推翻以后,经过民国时期近代化的过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整条中轴线及其各个组成单元的思想文化内涵和具体功能作用发生了革命性的重大转折。了解这段历史,可以更好地解读北京城市的整体空间格局和社会秩序,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理念和精髓更好地传承。

主讲人介绍:

张宝秀,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获博士学位,师从侯仁之院士。毕业后到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工作至今,现任北京联合大学教授、应用文理学院院长,兼任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北京学研究基地主任,是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北京学”学科带头人。

人民文旅讲堂介绍:

为加强文化自信,落实执行习近平总书记“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的指示,人民日报社旗下人民文旅特别举办“人民文旅讲堂”系列活动。以首都北京为起点,“一核一城三带”为抓手,围绕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沿线及三大文化带等内容,面向市民群众详细解读首都文化,梳理文化脉络,弘扬大国风采。

讲堂预约:400-811-3883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