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雨中奔赴“国企之约”
2016-05-16
作者:
来源:
北汽集团
市民零距离目睹
新能源车“诞生”
□本报记者 马超/文 陈艺/摄
5月14日上午,来自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医科大学附属中学的市民参观团走进位于大兴区采育开发区的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实地参观了解北汽新能源汽车。
作为此次“国企开放日”的热门路线,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从“上线”之初就受到广泛关注。随着国家、北京市相继出台的一系列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政策,老百姓对新能源汽车的关注度持续上升,借此次“国企开放日”的机会“零距离”地了解、感受新能源汽车。
“去年,北汽集团销售汽车248.9万辆,营业收入实现了3452.2亿元,位列《财富》世界500强的第207位。这次国企开放日为企业和市民之间搭建了桥梁,我们精心设计了这次开放的线路,希望通过我们的组织和服务,能帮助市民朋友加深对北汽新能源汽车的认识。”北汽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北汽新能源公司的总装车间,市民目睹了一辆新能源汽车是如何诞生的。在北汽新能源采育园区内,集结了国内顶尖的电池、电机、电控厂商。只需在厂区内,一辆电动汽车就可以完成组装、测试和清洗等生产流程,而后下线进行充电。在车间的实地参观中,干净整洁的工作环境、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线、充满朝气的技术工人、温馨别致的企业文化展示给市民留下了深刻印象。
对于市民关心的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等问题,市民参观团在北汽新能源全媒体客户服务中心找到了答案。在这里,市民亲眼见证了北汽新能源为纯电动汽车车主提供的全方位智·惠管家服务。北汽新能源建设有目前全国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大数据中心,能够实时查看北汽新能源3万多辆纯电动汽车的运行状态、续驶里程、剩余电量、电池状态等信息,保障车辆稳定运行。如果用户车辆出现故障,公司的400客服代表会提前联系用户消除隐患。
新能源汽车展示和现场驾乘是参观市民最感兴趣的一项内容。北汽新能源向参观市民展示了旗下纯电动警车、EV 160、EV200、EX200、EU220、ES210等多款车型,涉及私人、出租及公务用车等多个领域。专业工程师还为市民们讲解了北汽新能源自主开发的PEU集成控制器开发技术,以及刚刚落幕的北京车展上大放异彩的北汽新能源纯电动超跑的研制故事。电动汽车操作简便、加速快、静音、车机互联等优点,让从未接触过电动汽车的试乘者立刻享受到非同一般的驾驶乐趣。
北京环卫集团
环卫也有高科技
饮料瓶变身面料
□本报记者 边磊/文 于佳/摄
“欢迎同学们来到北京环卫集团,今天我们将带大家参观企业文化墙,并参观了解垃圾固废处理体系……”北京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环境监测分析中心主任王珂面对参观者,开始了环卫科技研发的讲解。
5月14日,首都国企开放日这天,北京环卫集团迎来中华女子学院40名学生,以及5名市民。
“大家可能还不知道,德国人说自己的垃圾分类是跟中国人学的,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在1957年12月,我国就提出了垃圾分类处理的理念……”在一层的企业文化墙,王珂讲述了垃圾分类理念的历史背景,并告诉同学们,“可能我们平时提起环卫,想到的就是大街上清洁的工人。但实际上,环卫远远没有这么简单,如今的环卫,有着许多高科技含量,并且有许多前沿性的东西。”
在五层的“城市因我而美丽”文化墙前,色彩斑斓的立柱组成的城市地图让人惊艳,不少学生拿出手机进行拍照,也了解到环卫与城市美丽密不可分的关系。
不过最让同学们震撼的,还是“生活废弃物的力量”科普场馆。
可回收垃圾漫游记,讲述了生活垃圾的来源和去处。
“我们喝水的饮料瓶,经过处理会再生成为什么?”王珂考起了学生。经过短暂的沉默,王珂公布了答案:“就是我们身上穿的衣服,当然,不是纯棉材质的衣服,而是一些化纤面料。”学生们发出了惊叹声。
在科普馆走了一圈,大家了解到生活垃圾经过处理可以再利用;厨余垃圾有专门的密闭的收运车,将垃圾带到专门的地方进入生物处理设施,在隔绝氧气的环境下进行处理,生成的气体甲烷可以再利用;其他垃圾则经过垃圾楼后进入填埋场进行填埋处理。
后续色谱室、理化室、高温室等实验室的参观,更是让有些学生发出了“我发现这些人好厉害”的感叹。
北京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詹洪涛说:“希望通过向市民开放,让大家更多地了解环卫科技,并且身体力行地保护环境。”
带着4岁的小孙子来参观的王笑平告诉记者,是小孙子自己选择到环卫集团参观的。“他有一套书,里面有管道探秘、垃圾处理什么的,他就要求来看垃圾处理。本来我们今天已经交了钱要去郊区旅游的,为了参观这个,放弃了一顿大餐。环保意识从小培养还是很重要、很有意义的。”王笑平说。
轨道交通指挥中心
地铁“大脑中枢”
撩开神秘面纱
□本报记者 周美玉/文 周世杰/摄
北京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向市民撩开自己神秘的面纱。14日上午,60余名市民分两批参观了这个“地铁大脑中枢”,这里承担着本市轨道交通路网运营协调与应急处理、路网票款清算与客流统计分析等重要职责。目前,这里接进了18条地铁线路。
轨道交通指挥中心是北京市重要安全单位,在进行逐一登记后,市民有序地走进参观大厅。
在四层参观厅,随着幕帘徐徐向两边开启,2350平方米的调度指挥大厅呈现在玻璃幕墙后。“哇!”市民的惊讶和赞叹声此起彼伏。整个圆形大厅周围环布着十几块大屏幕,所有工作台呈放射状分布,大厅中央还设有一个综合大屏幕。“每块屏幕接入的是一条地铁线路,屏幕上显示的是每条线路的运营情况,包括运行示意图和车辆段的实时监控画面等。”路网公司行政管理部行政办公室副主任俞冬海向市民讲解。
目前,本市开通运营18条地铁线路,运营里程达到554公里。随着年底新线的开通,运营里程将达到574公里。而今年有20多条线路同步开工建设,到2020年,将有30多条线路投入运营,里程达到990多公里。“那时,每隔500至700米,市民就能找到一个地铁站。”轨道指挥中心工作人员宗月介绍。
随着线路越来越多,地铁客流量节节攀升,千万客流已是常态化。“怎么经受住大客流的冲击?正是轨道交通指挥系统(tcc)和票务清算系统(acc),对地铁提供着运营和决策方面的支持。”俞冬海说。
前来参观的市民陈梦娟被指挥大厅的场面所震撼,她说:“不走进这里,不了解地铁运行背后的保障。这里很严密,有高科技保障地铁运营安全。坐地铁,我们放心。”
市民张含墨说:“通过参观,了解到地铁的迅猛发展和地铁的便利。这会让更多的市民选择地铁,绿色出行。”
在一楼的展厅,还展示了地铁刚刚运行时的老车票,包括1971年的“壹角”车票,1987年的环线“两角”车票等。另外,还有地铁隧道实景,引起了市民的兴趣。
北京轨道交通路网管理有限公司是京投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同时行使北京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职责。京投公司党委宣传部周思玉介绍,这次开放日让参观的市民了解到地铁建设多年来的成果,向市民介绍了地铁未来的发展方向,展示指挥中心的职能定位和路网安全运营的保障。“地铁的便利和安全,让市民今后出行更多的选择地铁,绿色出行也可以更好的缓解拥堵。”周思玉说。
京粮集团
两百市民探访
“放心粮”诞生
□本报记者 王路曼 文/摄
5月14日上午不到九点钟,天正下着小雨,在京粮集团古船食品有限公司厂区外,已聚集了200名参加“国企开放日”的市民。
“京粮集团在广告里说,他们是‘首都的米袋子,百姓的放心粮’,今天我就想来看看,我们餐桌上的粮食是否真的让人放心。”市民刘女士参观热情非常高涨。
此次“国企开放日”,京粮集团安排了包括古船面包食品有限公司、古船食品有限公司制粉车间、粮食科学研究院、面包中试车间和科普体验馆在内的四个参观游览、体验点,200名市民分批进入生产车间,近距离了解“放心粮”的诞生过程。
林阳小朋友今年10岁了,“这还是我第一次参观工厂。”小家伙兴奋地告诉记者,“原来从小麦变成可以吃的面粉,要经过这么多道工序,而且几乎都是自动化,真神奇。”面对古船食品公司制粉车间的庞大机器,林阳看起来有点迷茫。工作人员告诉他,这个车间目前的日加工小麦的能力为800吨,从原粮进入设备,到成品面粉走下生产线,每一道工序都无比精益求精。除了生产工艺上对于产品质量上的把控,原粮进厂检验、加工过程中的跟班检验、产成品出厂检验三道关,也一定能确保“放心粮”的好品质。
了解完面粉的生产加工过程,林阳迫不及待地前往科普体验馆,想亲自动手制作蛋糕,体验面粉变成面包的神奇。活动当天,前来参观的市民多为亲子关系,所以在科普体验馆里动手制作蛋糕的环节,十分受欢迎。
7岁的杨康小朋友来自如意园社区,他学着工作人员的样子,有模有样地打鸡蛋、和面粉,然后利用微波炉,将搅拌好的面糊加热40秒钟。随着加热时间结束,“叮”的一声,微波蛋糕就做好了。杨康高兴地拿着自己制作的蛋糕,分享给身边的家长和小朋友们。
在“京粮成长”展示廊前,市民们了解到,如今的京粮集团已形成以“京粮”为旗帜品牌,以“古船”为核心,“绿宝”、“火鸟”、“古币”等构成的产品品牌和“京粮物流”、“京粮置业”、“点到网”等服务品牌为子品牌的母子品牌体系,该集团粮油产品品类也已增加到了300多个,形成了丰富的京粮产品群。
“我们依然恪守‘粮比天大、信比物重’的价值观,主动向社会承诺;坚持‘用精良铸就京粮’和‘为健康每一天’的企业理念坚守食品安全关。”工作人员说,“这就是我们坚持要做好的——首都的米袋子,百姓的放心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