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台票友卢桂萍:百场义演传播国粹
2016-02-26
作者: 陈曦
来源:
小井村隆韵戏迷社的卢桂萍,以扎实的唱功,精彩的表演,被越来越多的戏迷票友熟识。去年的第四届“万丰晓月”杯京剧票友大赛总决赛上,她更是从200多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折得了桂冠。近年来,她和戏迷社的同伴们致力于传播京剧,已经参加了百场文艺表演。
受父亲影响学京剧
国庆天安门前献艺
“受父亲影响,我从小就喜欢京剧。”卢桂萍说,那时,别的孩子们都是喜欢到处跑着玩,而她每天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听戏。学生时代,没有专业老师指导,她就天天抱着“戏匣子”学。“小时候,我的嗓音又高又亮,脑子也好使,新戏听几次,就会唱了。”
1969年的国庆节,14岁的她,就在天安门广场上表演了《红灯记》。16岁,她参军入伍,跟着部队到各地表演样板戏。“那个时候我身材太瘦弱。《智取威虎山》里,我演李母,为了能更像一点,只好穿上大棉袄。那可是夏天,还没唱,已经出了一身汗。”卢桂萍说。
参加戏社重拾爱好
勤学苦练用心唱好
从部队退伍后,卢桂萍先后在北京站做过客运服务员,在幼儿园当过老师。因为工作繁忙,那些年,她很少有时间唱戏,可是心里却一直惦记着。直到2000年,父亲卢仕忠和几位村民自发组建了隆韵戏迷社,她才又重新拾起了自己的这个爱好。
最初,戏迷社的条件有限,他们排练的地方没有暖气,只能自己烧炭取暖。有一次,卢桂萍的姐姐用三轮车把火炭拉到排练的地方,到了之后才发现,不仅是三轮车的车板上烧了一个洞,衣服后面也烧出了洞。那时候,社里的资金也不足,他们就自己花钱,买服装、发套、水袖。“因为爱好,自己贴钱也乐意。”卢桂萍说。
以前,卢桂萍唱现代戏比较多,到了戏迷社之后,她开始学唱传统戏。戏里的唱词,不光需要背熟,更重要的是要按照正确音调,找到“韵”。于是她像小孩儿学拼音一样,把音调都标在本子上,然后对照录音、录像,一点一点地抠。
2013年,隆韵戏迷社打算排演文武戏《对花枪》,这可急坏了卢桂萍。《对花枪》中的一段对枪情节,激烈紧凑,精彩感人,可谓全戏精华,但是从没有练过童子功的卢桂萍却不会耍花枪。为了演好这出戏,59岁的卢桂萍开始练功。“我家楼前有个平台,我就在那练,开始掌握不好,花枪抛上去后,不是接不到,就是戳了手。几次之后,手都戳紫了。家里人心疼我,可是他们也知道,我是一定要把这出武戏学好的,就不劝我了,结果我整整练了7个月。”卢桂萍说。
除了武戏,《对花枪》的另外一个高潮是主角老旦一个人一段“108句”的唱段,唱腔优美,一气呵成。“这段108句的唱腔,唱起来长达半个小时,对演员的专业水准要求很高,一般老旦不敢唱。虽然我不是科班出身,但是我也会用心唱好。”卢桂萍自信地表示。
获支持戏社渐壮大
百场义演传播国粹
卢桂萍和同伴们的《对花枪》演出后,大获成功,好评如潮,隆韵戏迷社也成为全市第一家能演文武戏的业余票房。“这几年,从村里到乡里,再到区里,对我们戏迷社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我们已从创办之初的不到10人,发展到了现在的50多人,票友遍布丰台、海淀、石景山、西城各区。每次活动,大家互相切磋,提升技艺,感觉特别好。”
近年来,作为丰台区卢沟桥乡群众文化团体中的重要力量,卢桂萍和她戏迷社的同伴们的身影出现在了卢沟桥乡“星火工程”“百姓周末大舞台”等近百场文艺义演的舞台上,得到了群众的好评。“京剧是我的个人爱好,但是我希望,通过演出,能有更多的人接触到京剧,也爱上这门国粹。”卢桂萍朴实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