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救援》:永远别低估希望的力量
2015-12-02
作者:于彧
来源:
为了迎合市场,近年来中国引进的好莱坞电影越来越追求纯感官上的刺激,在经历大场面、震撼特效的轰击之后,影片本身值得观众走出影院还能回味的地方少之又少。在这样的背景下,《火星救援》的横空出世可以说为这个“简单化”的市场带来了一种新的风潮——回归故事的本身,感知人性的伟大。
在电影《火星救援》中,马特·达蒙饰演的火星科考队员马克在一次行动中遭遇意外,与团队失联的他被独自留在了火星上,水、食物、空气等补给的短缺以及火星时刻威胁生命的恶劣环境等一系列现实的问题一股脑全部抛向马克,让他不知所措。在马克镇定下来之后,一句“我要活下去”让他重燃对生的渴求。在火星开垦农场,用放射性元素为自己取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与地球建立联系积极展开自救……在和时间与空间的赛跑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但是马克仍然成为了最后的赢家,而完成这看似不可能完成任务的原因只是源于马克最初那个单纯的念头。
《火星救援》实际上可以被看作是《拯救大兵雷恩》、《鲁滨孙漂流记》与《星际穿越》的综合体,在剥离美国核心价值观以及极富科幻色彩的太空背景外壳后,反映的是人在陷入孤立无援的绝境后,只有心怀希望才会激发出潜能,去实现无尽的可能。影片的这个内核对当今社会可以说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如今生活带来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复杂、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时常会让人陷入到一种消极负面的情绪中,痛苦、绝望便会萦绕于脑海中如影随形,这个时候往往有人任由这种情绪弥漫最终导致了不可挽回的后果。而反观马克这个史上第一倒霉蛋,被抛弃在离地球上亿千米的火星上时刻面对死亡的威胁,作为这个广袤星球上的唯一,他内心无尽的孤独无处排解,而能够援救他的NASA甚至已经为他办了葬礼……马克所面对的困难可谓难比登天,但在万般不利的情况下他仍然心怀希望、乐观与坚持。
正所谓自助者天助,如果马克坐以待毙,NASA就不会从卫星上发现他的生命迹象,此后的奇迹也绝不会发生。尼采在《偶像的黄昏》写道:“那些不能杀死我的,将使我更强。”对于马克而言,火星风暴没有杀死他,与地球失联没有击败他,费劲千辛万苦种植的土豆被冻死没有打垮他……屡败屡战的他从绝望到牢牢抓紧命运的绳索,诠释着希望的力量,“当你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的时候 ,你离家就越来越近了。”
虽然《火星救援》也存在着不少为人诟病的问题,比如剪辑方式让主人公失落于异星球的孤独感刻画得并不那么深入骨髓,剧情的推进方式过于单一颇有些流水账的意味等等,但是瑕不掩瑜,披着一层科幻外衣的《火星救援》在启发大众关注航天科技的同时,向观众传达了永远不要低估希望的力量,永远不要被困难吓倒的正能量,这对于当今“眼球化”的电影市场来说颇为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