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球迷,不叫“国安”你能接受吗?
2015-12-24
作者:段西元
来源:
如果一个事件的当事方总是“沉默”,那么随之带来的就是各种传闻。连曼萨诺、陈志钊确定离队都“懒得官方”的国安俱乐部,现在正在被各种传闻困扰,其中最为震撼的传闻是这支球队明年有可能易主甚至更名。
为什么说这条传闻最为震撼,是因为国安俱乐部在职业化历史上从未变过名字。欧洲足球有百年历史,很多球队也经历过变名字的过程,比如国际米兰在上世纪30年代由于意大利国内政治的原因,叫过一阵“安布罗西亚纳国际”。但是欧洲俱乐部当年的名字变更跟中国俱乐部现在频繁“改名”有一定区别,欧洲俱乐部变名字往往与当时球队所处的政治环境以及当时的历史环境有关,中国俱乐部则是换一个东家就会有一个“新名字”。像北京国安这样,20年还维持着不变的“招牌”,在中国足球的这种大环境下实属不易。
这20年,在中国足球现有的球队中,能称得上老字号的队名,也就是“国安”、“申花”、“建业”。这些老字号其实也是公司企业的名字。像申花现在在上海已经深入人心,起初这支球队被郁知非买下时,申花是郁知非旗下一个电器厂家的名字。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申花已经成为了上海文化的一个标志。尽管俱乐部的东家走马灯似地换,尽管申花这个电器牌子已经不存在了,但“申花”这两个字早就刻在了很多上海球迷的心里。每次新的俱乐部想“彻底更名”,总会在上海球迷间掀起一阵风波。同理,国安也是如此,“国安”这两个字已经融入到北京球迷的血液中。每逢北京国安主场比赛,赛前球迷们总会高喊——“这是哪儿?北京!我们的球队是?国安!国安国安北京国安!”没人在意国安是搞证券的还是做其他什么买卖的,国安就是北京城里唯一一支中超球队的名字。即便将来国安换了东家,更改队名肯定还是需要新俱乐部慎重考虑。就像当年莫斯科中央陆军也想改掉这个“苏联色彩”很浓重的名字,但遭到了莫斯科球迷强烈的抵制,现在这支充斥着南美外援和非洲外援的俄罗斯豪门还叫“中央陆军”,其实这支球队已经与俄罗斯军方没有任何瓜葛了。
中超的“老字号”少,恰是一种莫大的悲哀,这说明我们的足球文化是建立在“沙地”上的,没有任何根基。欧洲俱乐部从起源到发展,都是以“地域”为基础,像英格兰足球的发展,就是从社区开始的。伦敦有那么多家足球俱乐部,没有一家冠以“伦敦队”的名字,但无论是切尔西、阿森纳还是水晶宫、托特纳姆热刺,每支“伦敦队”的名字都有其历史和地域情节。而我们的球队更多宣扬的是一种“企业文化”(说好听是企业文化,说不好听就是“有奶便是娘”),球队的名字必须与赞助商挂钩。在所有职业联赛中,恐怕也就是中国、韩国等亚洲国家使用赞助商队名。如果把上世纪90年代中国足球的职业化改革比作一次“革命”的话,那么企业化球队名称就像是这次“革命”留下的一条“粗长的尾巴”。很多赞助商都是投机的心理,根本不是为了真心搞足球,说白了就是想通过足球取得巨大的广告效应,推销自己的产品。指望这样的俱乐部成为“百年老店”实在是妄想。
中国足球的生存环境非常艰难,要指望一夜之间让所有俱乐部改成“中性队名”也不现实。但既然下定了改革的决心,就要坚持下去,不能“因噎废食”。中国职业联赛明年开始禁止“跨地域转让”,就是迈出了相当可喜的一步,让真正想玩儿的人留在游戏中吧。足球最重要的元素是球迷,让球迷有归属感、荣誉感是足球文化发展的最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