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副刊 > 体育 > 正文

全运会更该是业余选手和年轻人的舞台

2014-05-27 作者:段西元 来源:劳动午报

 关于全运会有很多争论,不过就目前中国竞技体育现状来看,全运会还会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辽宁的全运会给了“后来者”很多启示——不一定花大钱、不一定讲排场。而未来全运会的“瘦身”不应仅仅体现在开幕式的简朴和参赛选手的“精简”上。

中国体育目前是多种体制并存前行,有的项目高度职业化,有的项目纯粹是民间业余化或走体教结合的路子,还有更多的仍然延续专业体制。这些专业体制的项目,需要以“全运”为依托发展。由于没有自身造血的能力,这些项目不可能脱离各地方体育局的扶持单独发展,数量众多的运动员也不可能“扔”到社会上去。我们经常看到这种情况——有的项目被奥运会或全运会裁掉,导致某些“目光短浅”的地方体育局将这些项目从本省市的规划中彻底砍掉。实际上,我们对于体育的认识还是相当“功利”的。笔者曾多次同某些“非奥项目”和“冷门项目”的基层教练员、运动员交流,他们都反映——“我们的这个项目奥运会、全运会夺不了牌,省(市)里体育局不重视,根本不想发展这个项目,连组织个专业队都十分困难。”即便是一些所谓的“优势项目”,也需要全运会作为舞台吸引公众的眼球,体育迷们可以问问自己——平时是否关注过射击、跆拳道、柔道、自行车这样的项目。很多运动员拼搏了一辈子,奥运会夺牌没有任何希望,只能在全运会上拼一拼。不少运动员的房子问题、小孩上学问题、退役后待遇工作问题,都是通过全运会上争金夺银后解决的。

全运会还要办下去,但是其“功利色彩”应逐渐淡化。那些职业化程度非常高的项目,应该尽量避免让顶尖选手把时间浪费在全运会上。像全运会的男篮比赛,参赛各队基本都是CBA的主力,有些省市没有CBA球队,干脆“连锅端”把正牌的CBA球队“归为己有”,用两三个月的时间突击训练比赛拿到好成绩。这么做其实对中国篮球的提高,一点儿好处也没有。有的省职业(专业)篮球基础几乎为零,靠“枪手”们取得的成绩,不可能带动该省篮球运动的发展。每到全运会年,都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很多尖子运动员在世界大赛中“留力”,等着在全运会赛场上爆发。我们回顾今年的亚洲级、世界级赛事,就会清晰的看到这种现象,田径有,篮球也有。没有真凭实据我们不能在这里点名,只能说这样做真没意思。

最近几届全运会,总局在金牌、积分的设置上考虑到了在奥运会上“为国争光”选手、省市的利益,奥运会上夺牌,全运会上累计积分和奖牌数。但这还不够,那些在亚锦赛、世锦赛或者在大型比赛中打破全国记录、亚洲记录的运动员,难道不该受到奖励吗?我们更应鼓励优秀运动员在国际赛事上争光,而不是在国内比赛中“窝里斗”。一些职业化较强的项目,比如足球,已经开始演变为“全国青少年锦标赛”,篮球、排球、乒乓球也该向足球看齐,像那些CBA的明星们,根本不该出现在全运会的赛场上。足球、篮球这样的项目,甚至完全可以组织业余球队参加。先由每个省组织各自的业余联赛,冠军队可以代表该省参加全运会。全运会突出一个“全”字,也应与“全民健身”紧密相连。

全运会更该是业余选手和年轻人的舞台,应成为我国竞技体育的“人才库”和“培训基地”,能让各级国家队从全运会的比赛中看到未来发展的希望,而不该总是那么几个人在台上“唱戏”。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