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伊始,我国爆发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全国上下一条心,共同战“疫”,与可怕的病毒搏斗。在此之际,阅读美国非虚构作家理查德·普雷斯顿于1994年撰写的《血疫:埃博拉的故事》,不仅有借鉴意义,更有广泛的社会学、人类学意义。普雷斯顿在该书最后的一句“从一定意义上说,地球正在启动对人类的免疫反应”具有极强的警示作用。
书中从法国人夏尔·莫内说起,引出那个1967年爆发于德国的“马尔堡病毒”。而莫内是在此病毒爆发的13年后,也就是1980年年初,居住工作于肯尼亚与乌干达交界的埃尔贡山一角。那里有着非洲典型的热带雨林,当莫内进入过那个很可能是“马尔堡病毒”原始栖身地的奇塔姆洞后,如作者的细节描写,他要么在洞内划破过手,并接触到果蝠粪便,或其他病毒源物质;要么在平时喂猴子时感染;甚至一只病死在他手中的织布鸟,也具备使他感染的可能性。不久后,病毒在莫内身上显现发作,情形极其吓人,双眼通红、神志呆滞、咳着黑血。他坐飞机前往内罗毕医院,因呕吐物喷发,传染了穆索凯医生。莫内于次日死去,穆索凯医生出现症状后,竟在十几天后治愈。因这次病毒事件,以及1976年9月的“扎伊尔埃博拉病毒”事件,作者有感而发道:“文明与病毒之间,只隔了一个航班的距离。来自热带雨林的危险病毒,可在24小时内乘飞机抵达地球上的任何城市。”
由此,作者开始探寻,追溯到1967年的德国马尔堡。那里当时有个“贝林制药厂”,每年从乌干达进口野生绿猴,利用绿猴的肾脏细胞生产疫苗。殊不知,有一种病毒正在这些猴子间传播,并传染了第一个人克劳斯。克劳斯两周后死去,之后共感染了31人,死了7人,致死率为四分之一。这种使得宿主症状极可怕的病毒,被称为“马尔堡病毒”。直到1982年时,有个英国兽医琼斯回忆起了非常重要的细节。他知道欧洲每年从非洲进口13000多只猴子,而这些猴子上飞机前,需经过一次肉眼识别检查。看似病猴的被剔除,应该宰杀掉,却被经营公司老板命人装进笼子,运送到维多利亚湖上的一个小岛放生,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祸不单行,继而,1989年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的雷斯顿,灵长类动物检疫中心收到从菲律宾发来的100只食蟹猴中,发现了高度传染的“马尔堡病毒”。猴子大量不明原因病死后,经工作人员解剖,发现此病毒。遂动用美军进入“猴舍”,杀光了所有猴子以及其他试验动物。并由此确认此病毒与扎伊尔埃博拉病毒关系密切,被称为“雷斯顿病毒”,都属于可怕的丝状病毒。所幸不传染人类,令人类逃过一劫。
人类能永远这么幸运吗?无知又贪婪地攫取,愈来愈缺乏对大自然的敬畏,无休止地践踏破坏生物圈,人类将逼近怎样的未来?真实,往往比想象更惊悚。
诚然,这确实是一本“人命关天”的书,作者在最后说:“大自然有自我平衡的手段,大自然在试图除掉人类这种寄生生物的感染。”良药苦口,忠言逆耳,我们应爱惜和保护地球家园!
作者于1993年亲自进入了那个“恐怖”的奇塔姆洞,并未探寻到任何病毒的蛛丝马迹。病毒无影无踪,既古老又狡猾,它必须寄生在宿主身上,才能无限复制。我们必须科学理性地保护大自然,才能更有序地繁衍生息,才能更好地与所有物种共生共存!
□李庆林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