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4日下午,胡健姐发微信告诉我,大伯走了。我一下惊呆了,怎么可能!不久前,我们去看望胡可大伯,他老人家虽已98岁高龄,但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说话声如洪钟。从1944年开始,每天坚持写日记,日记本装满了好几个大纸箱,他还特意拿出1957年到我们下盘松村调研时写的日记,蝇头小字,笔法工整,让人肃然起敬。这也为他编写电影《槐树庄》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临别时,我们请大伯多多保重,实现近期目标100岁!他老人家高兴地笑着, 乐得合不拢嘴。
无比的悲痛,无尽的思念,把我带入无限的追忆中……
1944年2月,在晋察冀边区召开的第一届群英会上,我奶奶戎冠秀被授予“北岳区拥军模范——子弟兵的母亲”光荣称号。会后,军区首长决定将“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的光荣事迹搬上舞台,并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军区抗战剧社的胡可、胡朋。为了进一步搜集素材和深入体验生活,二胡(我奶奶对他俩的昵称)和几个战士,一同护送我奶奶回到村里。
那时家里很穷,连炕席都没有,胡朋和我奶奶晚上就睡在铺着茅草的土炕上,同吃同住同劳动,还组织乡亲们反扫荡。胡可住在另一个老乡家里,早晚到我们家吃饭。
我奶奶把他们当做亲生儿女看待,手把手教他们干农活,把家里仅有的一点好吃的留给他们吃。大伯胡可白天采访,晚上在小油灯下编写剧本。
大娘胡朋潜心体验生活,学我奶奶的言谈举止,为她后来成功饰演话剧《戎冠秀》里的戎冠秀、电影《钢铁战士》里张排长的母亲、《白毛女》中的王大婶、《智取华山》中的常母、《回民支队》中的马母、《烈火中永生》的双枪老太婆、《槐树庄》中的主人公郭大娘等一系列英雄母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练就了扎实的功底。
大伯既当编剧,又当演员。1946年,话剧《戎冠秀》在刚刚解放的张家口演出,胡可饰演剧中人物我爷爷李有,胡朋饰演我奶奶戎冠秀。我老舅爷(奶奶的亲弟弟)所在部队参加了解放张家口的战斗。他看了演出后,激动地说:“演的太像我姐姐和姐夫了。”
巧的是,剧中扮演夫妻的胡可、胡朋现实生活中也是一对模范夫妻。早在1944年2月,他们在我们村体验生活时,朝夕相处、心心相印,我奶奶看他们郎才女貌,多才多艺,喜欢得不得了。当时村里的年轻人十六七岁就结婚生子了,他俩已20多岁了,按现在的时髦话说,属于大龄青年了。所以,我奶奶像关心自己的亲生儿女一样,关心他们的婚事。一年后的1945年春天,他们结婚了,成为相携六十载的“爱人和同志”。
解放后,我奶奶被评为全国劳模和三八红旗手、当选为一至五届全国人大代表,每年至少来北京开一次会。每次来京,大伯、大娘都要去看望她,不是母子,胜似母子,见面后都有说不完的话。
大伯、大娘把我们当成自己的家人,我们也把大伯、大娘当做亲人,常去看望他们,特别是在大娘仙逝的那段日子,我爱人为大伯包饺子、织毛衣,慰藉大伯,分担他的悲痛。
有一次,我们和女儿、女婿带着小外孙去看望大伯,正赶上中央电视台采访大伯,大伯向电视台的同志简要讲述了我们五世情深、亲如一家的故事,电视台的同志备受感动,当即加录了我们全家看望大伯的情节,并在电视台播出。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大伯、大娘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李耿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