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副刊 > 情怀 > 正文

两代务工路

2019-01-06 作者:唐海林 来源:劳动午报


  满脸是汗,就是舍不得歇息。第一次见到老张,是2013年我在一线工地上做党建宣传员。张师傅是个泥工,由于老家耕地面积少,山地崎岖无法种植水稻。40年前的冬天,土瓦匠出身、年轻的小张师傅带着被子,走了一夜山路,才搭上拖拉机赶到县城,和邻村几个师傅一道奔向城市。迫于生计,张师傅从此踏上了外出务工的崎岖坎坷之路。
  这个“泥腿子”,灌缝、勾缝、砌墙、绑钢筋、做模板样样精通。那些年,自学成才,通过边干边琢磨,他还逐渐掌握了粉刷、吊线、测量等技术活。不敢躲雨、不敢休息,每天的生活就是上班下班、吃饭睡觉;干活时穿的鞋,衣服、裤子,说实话跟乞丐差不多。勤当先、苦当头,就是像张师傅那一批不甘受穷、抓住机遇、力争上游,中国农民工们最真实生活的囧照。
  “只为生活,没什么道理。”谈起这段往事,张师傅对我说。
  张师傅的儿子,是一名80后的建筑工人。跟随他步入整齐划一的工人生活区,推门便是石膏板吊顶,干净的宿舍装了空调。衣服、柜子、桌子,手机微信上网,甚至笔记本电脑一应俱全。
  回想老张那个时代,常年在水泥、粉尘、油漆与电焊等环境下干活,脏兮兮、以伤害身体为代价才能换取点辛苦钱。特别是跟少数无良包工头出来干活,平时只发一点生活费。加上要钱费劲,欠薪、老板跑路,在过去那是常有的事情。辛辛苦苦干了一年的活,没钱最是让人窝火、让人伤心难过的事。回眸过去、老张有些辛酸地说:“恶意欠薪、老板躲着不见,这在过去工程中是经常发生的事。”
  现在好了,自从中国建筑系统内实行“劳务实名制”,每个农民工本人的身份证、工资卡、考勤卡,与实发工资一致,以“工程款支付”为节点,有效破解民工讨薪时代顽疾,只是保障弱势群体农民工切身利益的一个缩影。工友们人居、人文环境随之改善,让农民工在城市干活感到很暖心。
  边干边学,儿子始终牢记父亲送给他“入职”工地时的第一句话:“你要爱,做好准备;你要不爱,也要做好准备!”
  这个爱上网、爱玩手机的年轻农民工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简单。除了虚心向老师傅们学习,他还在互联网上学习预算、承包等相关建筑知识,秒奔着进步。大老板看小张这么能干,这么上进,除给这个农村小伙加工资外,还让他独当一面做分公司劳务负责人。
  从“囧途”到“乐途”,拓展幸福空间:大批工地wifi免费开放,端午节的粽子、高温时的西瓜、防暑降温药品以及中秋节的月饼,甚至夜间加班时候的包子与方便面这些点点滴滴的尊重与关爱,让广大建筑工人们在工地上有了“家”的感觉。
  “工地就是咱的家”,小张的话语透露着朴实而真挚的情感。
  谈起家乡的变化,张师傅高兴地说道:“现在回家方便多了。”手机订票、地铁、高速,缩短了返乡的距离。老张最大的心愿就是在城市再干几年,买车,回乡再盖一栋楼房,在老家工作,面朝青山、春暖花开地和妻子一道颐养天年。
  在城市生活久了,与老张不同,儿子小张已经在城市买车、买房,不知不觉,他的挣钱与消费方式以及生活习惯与城里人完全相同。
  今天的城市,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马路不断延伸,一个个市场不断开拓,无不凝结农民工的辛勤汗水。筑梦路上,我们的诗和远方,我们的岁月静好,是他们在默默付出,是他们在默默奉献,他们是我们城市里别样的风景……
  □唐海林 文/图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