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副刊 > 情怀 > 正文

袜子往事

2018-12-21 作者:□韦耀武 来源:

 
  我小时候最怕过冬天,每年冬天我都会冻脚,最爱冻的是脚趾头和脚后跟,特别是脚后跟,冻破后溃烂得脓兮兮的,目不忍睹。
  冻脚的原因是没袜子穿,不仅没袜子穿,连棉鞋也没有,大冬天脚上还穿着一双母亲做的千层底单布鞋,这双鞋从春穿到夏,再到秋,还没入冬,脚后跟的鞋底早磨烂了。母亲在鞋帮上缝了根窄窄的布带,走路时鞋不会掉下来,加之没袜子,整个脚后跟裸露着,入冬不几天脚就冻了。没鞋子穿主要是母亲没有布做鞋,母亲每年都要给全家人每人做双鞋,做鞋的布都是她一点点攒下来的。买新布要布票,还要钱,这两样都没有。旧衣服布稍好一些的要留着补衣服,只有实在太小的,母亲用浆糊一块块粘在木门板上,晒干后纳鞋底。
  我在大队集体小学上学,学校是土坯房,墙壁上有许多裂缝,四面透风。窗户上没玻璃,糊着层报纸。北风一起,外面风萧萧,教室里作业本纸片胡乱飞。学校也没有任何取暖设施,连个烤火炉都没有,坐在教室里和坐在冰天雪地里差不了多少。实在太冷,上会儿课,老师就让大家出教室活动一会儿,活动暖和些了就进教室继续上课。遇着下大雪,学校就直接停课。
  为了不让我在学校受冻,母亲自己动手,用一只破了底的搪瓷面盆,在盆沿对称钻4个眼,穿上铁丝做提手,在盆里装半盆灶灰,做成个“烘笼子”。平时做饭,柴火灶里燃罢的柴火段,母亲夹出来,在坛子里焖熄,形成木炭,这种木炭比不上专门烧制的木炭,专门烧制的木炭熬火、耐烧,这种炭燃起来快。冬天早起上学前,母亲把炭在“烘笼子”燃着,为了不让炭燃得太快,母亲撮上灶灰把炭捂着,我提着去上学。到了教室,“烘笼子”放在脚下,脚搁在盆沿上。刚开始脚是暖和的,但一节课上完,炭燃完了,脚又冰凉。
  有一年我脚冻得实在太厉害,路都走不了,母亲没办法,把她的一件衣服袖子拆了,缝成袜子给我穿上。母亲又四处打听治冻脚的偏方,听说用霜降过后的老茄杆熬水泡脚能治冻疮,她又挨家挨户找茄杆。
  工作后第一个月发工资,我没买衣服没买鞋,首先是买了好几双袜子。那年春节回家,我给家人带的礼物是一人两双毛线袜。
  如今,拉开衣橱的抽屉,满满当当都是袜子。时代变迁,袜子也不断升级换代,从上世纪80年代流行的尼龙袜,到羊绒袜、竹炭纤维袜,现在还有一种能防臭除菌的金属纤维袜。袜子的保暖功能退居其次,时尚功能成为主打,连裤袜、打底袜、肉色袜、齐脚踝的短袜等,袜子的式样、色彩都趋多样化,更加丰富多彩。人们对袜子的要求也像时装一样,既要保暖,更要美观。
  袜子的变迁,是时代进步的一个缩影。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