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
2018-12-05
作者:□韦耀武
来源:
正炒着菜,发现盐没了。我叫母亲,“妈,您快点下楼去买袋盐。”
听母亲开门,对门却响起了敲门声,一个声音喊:“吴老师,吴老师,快开开门!”听声音是母亲。对门的门“吱呀”一响:“是张姐呀,有事吗?”“我家盐没了,快把你家的给我一袋。”“好咧。”
母亲很快拿着盐回来了,我却气不打一处来,埋怨道,“让您下楼去买,您竟然跑别人家去借,这以后让我多没面子,现在谁还借东西啊。”说着,我一把关了灶上的火。
见我气咻咻的,母亲咧了咧嘴,想说什么,忍了忍,没说。
我下楼去买了几袋盐,递给母亲一袋,“您还了去吧,我可不想欠了别人的情”。
还了盐回来,见我脸上的气消了些,母亲说,“耀武,其实我早就想说,这城里啥都好,就是一家家的关着门,互相都不往来,邻居做了多年,连对方姓啥叫啥都不知道,还是老家好哇。”
母亲在老家生活了一辈子,我接了她多次,让她跟我一起到城里来生活,她始终不肯。前段时间我磨破嘴皮,她总算答应来住段时间。母亲来了没多久,就和对门熟了。她说对门这家姓吴,是一个中学退休老师,人蛮好的。而我住了多年,除了偶尔跟对门打个照面,对他家的情况却一无所知。
母亲说,老家那个村子有近百户人家,她对每一家的情况都知根知底,各家之间没“秘密”。在老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别亲密,也可以说是用一个互帮互助的“借”来维系。
有一次舅舅来我们家,家里实在没有待客的菜。母亲先去了隔壁二婶家,想借三个鸡蛋。二婶家只有一个,还是鸡刚下的,给了母亲。母亲又去了刘婶家,接着又去了五叔那儿。那年头,鸡蛋可是个宝,人都没吃的,更不要说鸡了,一般家庭都只养一两只。没吃的,鸡蛋也下得少,所以各家的鸡蛋从来不舍得吃,要么待客,多部分是卖了换个油盐钱。但是一般别家来借,从来没人说不肯,因为都知道,既然来借,一定是遇到难处了。借的这家只要鸡一下了蛋就紧着还了别人。那天,母亲连跑了五家才凑到了三个鸡蛋。
那时的乡村,不管是家里吃的穿的用的,都可以互借,你家没有的可以来我家,我家没有的可以再去别家,无论借与被借,都毫无怨言。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借与还都掺杂着一份情意在里面。
母亲说,现在条件好了,不用再为一个鸡蛋东家跑西家借了,但是那份情还得在。情这个东西就得“欠”,你欠了别人得还,还了别人会来找你借,这一借一还,情就深了,也浓了。如今这日子倒是互不亏欠,就是情淡了。
借,是历史的见证,也承载着时代的乡情、亲情和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