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诗意中的生活现场
2018-08-09
作者:胡艳丽
来源:劳动午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一直以为这诗经中唯美的句子,描述的是人间浪漫的爱情;一直以为窈窕淑女,指的是体形纤细,举止贤淑的女子,但在《诗经点醒》一书中,流沙河老先生针对平时读者误解最多的诗句,通过钩沉史料、字句解析,将我们带回到几千年前诗经现场,拨开千年语言的迷雾,还原诗歌源头的童稚与纯真。
《诗经》开篇的第一首便是《周南·关雎》,流沙河首先在书中正本清源的也是这首诗。此中,人们误解最深的便是“窈窕”,这二字为叠韵连绵词,并非指“苗条”而是指“遥迢”,即距离遥远,在这首诗中引申为情感上不相识,难相知的距离;淑女是指善良的女子。而整首诗描述的是阴历五月十五,一群年轻未婚的女子按照民俗,到小河边采摘祭祖用的荇菜,而一群年轻的男子则带着乐器,在河边唱歌跳舞,欣赏心仪的女子。解释到这里,后面的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便不难理解了。
若问老先生为何将时间推定为阴历的五月十五,这并非凭空想象,而是有理有据,首先荇菜春末夏初才发芽,五月正是荇菜叶子成熟的时节,而五月十五这天为“中天节”。按照习俗家家户户年轻的女子要去采荇菜祭祖,她们“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并非是为了采摘之需,而是一种类似于舞蹈的表演,而岸上的男子们唱歌跳舞,弹奏乐器,则是对水中姑娘们的一种回应。实际这就是一种相亲的民俗活动,而非一个男子的单相思,也并非一男一女的独自约会。
这本《诗经点醒》,并不是正规的学术探讨之书,而是根据老先生的文化讲座整理而来,他更像是拉家常,摆“龙门阵”。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诗经》中的名句,语出《邶风》中的《击鼓》篇,一般解释为形容夫妻间的恩爱,但流沙河先生认为表达的是两个士兵感情。远征的将士在战场上结下生死之谊,这种情谊不是单纯的兄弟之情,而是一种希望与子偕老的知己情。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这是中国最早的女诗人写就的宫怨诗,若将《邶风·绿衣》《邶风·燕燕》《卫风·硕人》三首连在一起阅读,结合当时的史实,便会发现这三首诗是一部迭荡起伏的连续剧,从小处看是宫中怨女的情感哀愁,而往大处则牵系着庞大而复杂的“家国政治”。
在书中,流沙河仅选取了《诗经》中的十三首诗歌,他意并不在一一讲解诗歌的深意,而是为听者、读者正本清源,还原诗歌的应有之意,让我们在感受诗之魅力的同时,也感受在诗歌的源头,我们曾经的童真和坦荡。
□胡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