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弃的孩子
2016-12-06
作者:
来源:
马德生 文/图
2010年国庆节,工会主席赵铁树正在家属院与一帮棋友对弈,忽听门卫老李叫了一声:赵主席,有亲戚来看您?循声望去,老李带着一对中年夫妇,还有个十多岁的孩子已到面前。赵主席急忙站起来但又有些迟疑:“您是?”“赵叔,您不认识我了?我是国恩啊!”一口浓重的河北口音。“哦!”赵主席这才恍然大悟。
时间倒流回上世纪70年代末,刚参加工作不久的赵主席还是年轻小伙子,在儿童医院工作,是单位工会的一名勤务员。一天上午,医院接收到一名外地患儿,小男孩三岁多,面黄肌瘦,高烧、咳嗽,小脸通红、浑身发烫。家长是一对农村夫妇,衣着寒酸,说在老家治疗个把月了反复高烧、咳嗽不见好转,偶尔还有咳血。很快,检验结果出来:初步诊断为风寒感冒引起的急性肺炎,因有咳血状况不排除肺结核的可能,需要住院治疗。家长听说要住院治疗,还有可能是肺结核,两口子一直抹眼泪,等到输完液,护士催促办住院手续时,这对农村夫妇却神秘失踪,只留下病床上的孩子还有一些零食和玩具。
这可怎么办呢?医生、护士都犯了难,那时候还没有应急机制,查找病历档案,只知道孩子小名叫拴成,家长是河北保定人,别的啥都没留下。无奈之下,医务科找工会寻求帮助。孩子有病不能不治,治病救人要紧。工会领导当即决定,工会救助一部分,动员医务人员募捐一部分,孩子的病不能耽误。并指派一名护士专职负责孩子的护理工作,而当时的工会勤务员赵铁树专门负责孩子的衣食住行。尽管大家的工资都不高,但经过全院上下的积极动员,最后捐款3000多元,这在当时已经是不小的一笔钱了,幸而孩子最终确诊为肺脓肿而不是肺结核,在医务人员的精心护理下,三个月后完全康复。小男孩满面红光,一天天活泼起来。聪明可爱的小男孩非常讨人喜欢,而赵主席和那位护士更像是孩子的家长一样,和孩子形影不离,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
孩子康复了,可是不能总住在医院里,终究要送回家去。于是,根据孩子的断续记忆和只言片语,医院工会指派赵铁树和那位护士带着孩子坐火车直奔保定。在当地派出所的帮助下,通过广播和走访寻找,最后终于找到了遗弃孩子的家长。听说孩子没有病死,活蹦乱跳地给送回来了,全村人都出来迎接北京的恩人,孩子的家长更是感激涕零,当时就给恩人跪下了。他们说不是不想要孩子,实在是家里太穷,付不起医药费,村里好几个孩子都是那段时间因为肺结核夭折了。临别时,孩子叫着叔叔、阿姨,搂住脖子不撒手……
后来,为感谢北京医护人员的大恩,孩子学名国恩。2002年孩子结婚时,还带着媳妇专程来北京看望了赵主席和那位护士阿姨。这次,赶上国庆节,两口子带着孩子一路打听,又来看望恩人“赵叔叔”。
赵主席常说,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危难之际帮人一把,自己心安。如今,赵主席已经退休两年多了,但是赵主席讲的这段故事却一直萦绕在心。屈指算来,我参与工会工作也十几年了,“为职工群众维权益、谋福利是工会工作者的本职。”赵主席的教导我始终牢记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