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副刊 > 情怀 > 正文

父亲的财富

2016-11-01 作者: 来源:

  李晓东 文/图
  清贫一辈子的父亲走了,没有给我们留下任何遗产,这与父亲生前的工作职务和他的工资是完全不相符的。
  父亲是1946年参加革命的离休老干部,又是东北大学毕业的高材生。1985年,父亲从辽宁电影制片厂副厂长的职位离休时就享受司局级待遇,按说以父亲的资历和职务,起码应该积攒了一笔不菲的资产作为遗产留给我们。但是,一辈子生活节俭的父亲最后留下的遗产不过是一些旧的衣物和满满几个书架的藏书。
  父亲的信条是“人生至要是读书”,晚年更是把读书写作作为自己人生的乐趣。父亲的房间没有任何装修,在他既是寝室又是书房的小屋里,除了门窗的位置,周围的墙面全是书架。文学、历史、医药、教育……各类内容的书籍杂而有之。此外,他还自费订阅了多种报刊杂志,并经常到书店、书市和图书馆选购、阅览自己喜爱的书籍。白发苍苍的他戴着老花镜,在图书馆用放大镜阅报的神态,被一位摄影爱好者抓拍,照片发表在《老年报》上。
  父亲生活非常俭朴,他说:“物质生活温饱而已,其它都是过眼烟云的事,绝不可在这方面浪费太多的时间。”他对后人最大的要求就是“读书,教育孩子,为国家多做贡献!”
  前两天,我翻出了父亲写给儿孙的厚厚的一摞信。这100余封家信,我基本上都认真地反复阅读过。那些牛皮纸的信封封面已经呈现出发白的焦黄色,各种图案的邮票和形状不一的邮戳见证着它们的时间久远。
  这些信是父亲写给我和儿子的,时间从二十多年前一直到现在。信纸已经旧得泛黄,有些折叠处已经破损,但看起来依然是那么的熟悉和亲切。
  父亲的信,内容都是对我和儿子的教诲和希望。每一封信反复强调的只有一个主题,就是希望我们能够努力学习、积极向上,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为国家建设努力奋斗,做出自己的贡献。
  这些信,作为父亲的遗物虽然历经多次搬家,如今却被我完整地保留下来。抚摸着父亲的这摞厚厚的信,总有一股暖流在心里浸润。我能想象得出来父亲当时写信的情形: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坐在一个破旧的写字台前,铺开信纸,打亮那盏老式的八瓦小台灯,戴上他的老花镜,再拿出放大镜,此后,父亲的谆谆教导就从他的笔尖如流水一般不断地涌现出来……
  此时的我,面对着这一大摞父亲的家书浮想联翩,这其中饱含了多少父亲对子孙成长的无限关爱。
  他希望他的后人能学有所成,能成为对国家建设有用的人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能为国家、为社会、为他人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父亲留给我们的书籍和家书,岂不比那些万贯家财更为丰厚?这也是他老人家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