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英雄——我的姥姥
2016-07-01
作者:
来源:
韩蕾 文/图
姥姥名叫刘希民,今年88岁了,是安阳市内黄县井店镇南街村人。别看已经上了年纪的姥姥走起路来有些蹒跚,但年轻时的姥姥可是一个干活利索的人。战争年代,姥姥还在战场上获得了一等功,为自己的人生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姥姥生于1928年7月12日,正好成长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也许正因为饱受战火的摧残,1945年2月份当时还不足17岁的姥姥义无反顾地加入了八路军的队伍,成了一名战士。“当时年纪小,什么也不懂。反正就知道跟着八路军打胜仗之后,日子就会好了。”姥姥大声地说。
战场上的姥姥是濮阳军区卫生部的一名护士,为伤员包扎伤口,换药、消毒、取弹片、抬担架等等都是日常工作,还曾经参加过攻打东明的战役。尽管没与敌人进行正面冲突,但是后方的保障工作一点也不轻松。在姥姥的印象里,有一次前方的交战打得很激烈。一颗炮弹正好落在一名战士的附近。“那位战士腿上的肉瞬间就飞了,甚至好多弹片都扎进骨头里了。”姥姥边讲边比划,当时正是姥姥帮他处理的伤口。姥姥工作有热情而且技术好,一些稍有困难的取弹手术,常常被安排给姥姥负责。
“我那时年纪小,不知道害怕。”姥姥笑着说,脸上的皱纹便随着微笑簇在了一起。白天帮伤员们处理伤口,晚上姥姥便跟着医生帮伤情严重的战士“锯腿”……每每说起这些事情姥姥神情淡定,常常吓得我们这些小孩儿心惊胆战。尤其是说到,晚上还要扛着这些截下来的肢体,把它们扔到指定位置,我们这些喜欢听故事的小朋友就都跑开了。
1947年6月,皇协军攻打井店镇。因姥姥的旧军衣和裹腿带不小心落在家里,被皇协军发现。于是皇协军便将姥姥的母亲和姐姐抓走了。“眼看着亲人受尽敌人的毒打折磨,我心里当时难过极了。幸好后来被我军营救,才得以生还。所以我一辈子都要感谢党,感谢我的战友,要用最好的工作回报他们。”说着说着,姥姥忍不住抹了一把眼泪。由于工作热情高,处处冲在前面,为伤员换药认真细致,表现突出,姥姥被部队授予“一等功”。
只要说起那段岁月,姥姥总会忍不住说:“我的战友刘艳民,是陆村乡刘刑固村人,现在北京工作。战友王三,那时是炊事员,现在已经病故了。战友谢东武是清丰人,在安阳工作。班长叫管志山是个山东人。排长叫易海明也是个山东人。指导员叫侯东升是内黄井店镇人,现在北京工作……”曾经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他们的名字就像刻在姥姥心上一般,尽管很多事情都被遗忘在岁月里,但是这些人、这些事姥姥却从未遗忘过,彼此的那份战友情一直都在。
1948年11月,姥姥负伤回家养伤。后来便与部队失去了联系。伤好以后,姥姥曾多次寻找部队,但未找到,故一直留在家务农。于是才有了我们这一大家子人。而姥姥的故事,也成了我们一大家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