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副刊 > 情怀 > 正文

永远的礼物

2016-03-18 作者: 来源:

  何杲 文/图
  这是父亲生前写的一本听党课的纪录。蓝色的布面封皮早已旧得发黑,里页的宣纸也已全部变黄,外表就像是一本古老的线装书。实际上它是父亲在传统的诗笺印谱上,用毛笔工工整整抄录的《中国革命史》听课笔记。
  手书的蝇头小楷共22页,980行,34000余字。纪录了1955年3月起,父亲在原西单区西养马营工会礼堂多次听党课的学习心得,距今已有61年时光。每当我看到父亲留下的这件珍贵遗物,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就浮现在我脑海中,让我动容。
  父亲生前是北京58中学一名普通教师。热爱学习,喜好书法。那个年代,政治学习是头等大事。父亲当时48岁,每场听课都是来回骑车,风雨无阻。回家后,将笔记细心整理,用心誊写。低矮的平房,昏暗的灯光,手中的汗水,全都交汇于“听课笔记”中。那时我15岁,不理解父亲为何如此执着。但父亲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锲而不舍的刻苦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让我感悟至深。
  由于家境贫寒,父亲供我读到中专,再也无能为力。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推出了自学高考制度,燃起我心中的希望。44岁,我又拿起书本,开始了自修大学的新生活。在父亲榜样力量的激励下,我克服各种困难,勤奋努力,终于在两年时间内,拿下大专文凭。1985年1月7日,首届全国自学高考毕业证书颁发大会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请柬我仍珍藏),王震等领导同志亲自为我们颁发毕业证书,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两枚鲜红的印章在证书上闪闪放光。
  如今,父亲已经故去28年,我已是76岁的老人了。回顾往昔,父亲一生默默耕耘,临终没有给我留下任何遗产。但“听课笔记”这件珍贵遗物,留下了那个时代一个普通知识分子热爱党、渴望进步、追求真理的精神。这是父亲给我的最大馈赠,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够我一生受用不尽。
  为了更好地保管这本“听课笔记”,征得家人同意,我将这件“传家宝”捐赠给了北京市档案馆永久保存。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