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副刊 > 情怀 > 正文

文友情

2015-05-29 作者: 来源:劳动午报


1983年夏天,三位青春澎湃、激情洋溢的文学青年(左为邓敏,中为作者本人,右为周豫林)在河南相聚。
  □邓金才 文/图
  30多年前,我高中毕业后回乡做了一个小农民。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机械地上工放工,身心俱疲的我虽然心有不甘,但也无可奈何。巧合的是,有一天“鬼使神差”在一亲戚家里看到一本文学杂志,我的人生轨迹和命运也随之被改写,得以最终跳出“农门”。
  在这本杂志里,我看到一个文学爱好者发表的一篇“处女作”。这篇“处女作”立刻触动了我的神经,激发了我的写作热情。于是,我一边开始尝试着习作投稿,一边写信和该文作者河南省泌阳县下碑寺乡的邓敏联系,并且通过他又结识了他的同乡周豫林。通过书信交流,共同的志向和爱好把我们三个人拧成了一团,我们交流写作经验、谈投稿技巧,并互相介绍、引见各自认识的编辑老师。这一年,我在省市以上报刊电台发表稿件30余篇,我也因此走进乡政府的大门,坐上了乡通讯报道员的位置。邓敏和周豫林也因其有出色的写作才能,被招聘进了他们县里的机关工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之间的感情也与日俱增。“文友情”并不逊色“战友情”,“鸿雁往来”已满足不了我们三个文学爱好者的相思和想念,我们都迫切地希望见见对方。1983年夏天,我怀揣着平时积攒下来的83元稿费,从千里之外的江苏赶到河南,实现了我们梦寐以求的“团聚梦”。临别时,我们拍照留念,摄影师抓拍了我们三人谈笑风生“文不成名誓不休”的精彩瞬间。
  30多年来,这张照片一直成为我们三个人励志的座右铭。在这张照片的激励和影响下,邓敏和周豫林在文学的道路上一路前行,而我虽然已从媒体内退从商,但为了照片中的那份青春澎湃的梦想,也一直笔耕不辍,每年都有近百篇稿件发表。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