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又到了,你是否还记得那些曾让你感动的老师?让你感动的或许就是一次简单的家访、一次耐心的辅导,甚至只是一句鼓励的话语……但这些足以让你终生难忘。今天我们特推出三位模范教师的故事,看你能不能在她们身上找到教过你的老师的影子。
她的德育选修课堂堂爆满——记北京工业大学教师桑敬民
她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在三尺讲台上奉献了30余年,桃李满天下;她是重病患者,右肾及输尿管被切除,接受了肾移植手术;她还是一个乐善好施的爱心人士,生活非常俭朴,却省下钱资助了30多名失学儿童。她就是北京工业大学教师桑敬民。
桑敬民一直担任德育课的教学工作,讲授两门公共课,她抛开枯燥的说教,运用自己深厚的哲学积淀,谈古论今、引经据典,用妙趣横生的语言引导学生,受到学生的欢迎。她开设的《华夏传统文明》选修课,旁征博引,每次选课都会爆满,需要限定选修人数。不少学生将桑老师的课录下来,带回宿舍,带给亲友观看学习。她还出版了《中华伦理》《中国传统道德》等专著,患重病后依然独立完成专著《华夏传统文明》,轰动学术界。
北工大一度缺少公共课教师,有时需要任课教师一学期上两门课。桑敬民总是主动揽活,每周上18节课,工作量繁重。即使在大手术后的恢复期,她依然拖着病体,坚持每周两晚上课,并解答学生问题。她说:与学生交流就是最好的治疗,离开学生我心里不踏实。
1999年,桑敬民不幸患上尿毒症,医生下达立即住院的医嘱。她把住院证揣进兜里,放了三天,坚持上完最后一节课才去医院。2003年,她又被查出肾、输尿管和膀胱肿瘤,立即做了右肾及输尿管切除大手术。可她一心牵挂学生,术后两个月,就重新回到课堂;同年7月,她又做了一次手术,仅过了一个月,又回到讲台。
在社会公益方面,桑敬民从1993年起开始关注希望工程,先后资助了30多名贫困生,分布在河南、宁夏、内蒙古、四川、青海等地。有一个盲生叫张付业,来自河南商丘宁陵县。桑敬民不仅给钱,还两次前去看望孩子。发现小付业家境很差,她热心帮着联系医院,把小付业接到北京治疗,让孩子重见光明。提起此事,桑敬民非常淡然:“我把这个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我觉得有责任帮他,这钱就跟花在我自己孩子身上差不多,没什么好宣扬的。”
她捐助的几名藏族学生普通话说得不好,桑敬民知道后,就安排他们利用假期到北京打工,顺便练习普通话。一个学生假期结束准备离京之时,桑敬民赶来为他送行,学生情不自禁跪了下来,给她磕头,用藏族最隆重的礼节表达对桑老师的谢意,并提出要一张桑老师的照片留念。桑敬民后来得知,这位学生白发苍苍的奶奶见到她的照片后,同样双膝跪下,哭着感谢帮助孙子的恩人。
帮聋童练听力她把甜嗓喊哑——记北京市盲人学校教师付雪松
1992年,付雪松师范毕业进入盲校,开始她没想过在这里工作与普通学校有何不同。报到第一周,她在学校看见一个白化病女孩,穿着红衬衫、白裙子,全身皮肤和头发都是雪白的,突然出现在黑乎乎的楼道里。以前没见过白化病人的付雪松吓呆了,腿都迈不动,反应过来后马上跑回宿舍发抖,21年后她对当时的场景仍记忆犹新。
凑巧的是,这名白化病学生就在付雪松的班上,她必须每天面对。作为语文教师兼班主任,不能放弃学生,付雪松就强迫自己多看她。开始看两眼就挪开视线,一周以后,她逐渐看习惯,终于克服恐惧。现在,无论是白化病,还是脸部扭曲变形的学生,她都能坦然面对,有的还进行单独辅导。
盲人学生分先天和后天致盲两种,很多人兼有其他疾病,特别缺乏安全感。学生飞飞既盲又有智力障碍,胆子很小,父亲送8岁的他来盲校,告诉他要跟着老师。他就时刻黏着付雪松,过几分钟就喊一次,听不到老师的声音飞飞就哭。一次班上看电影,付雪松告诉飞飞自己坐在他的身边,不要讲话。不能说就摸,短短40分钟,飞飞伸手摸了付雪松150多下。对这样的学生,付雪松没有丝毫厌烦,而是对他进行了一年的行为训练,帮助他熟悉学校生活,飞飞终于学会自己来往于教室和宿舍之间。
对待聋盲生,付雪松尝试用扩音器授课,可对丁丁并不奏效。她想了一招:每天对着丁丁稍微有点听力的一侧耳朵大声喊,丁丁这才点头,表示能明白老师说的话。付雪松原来甜美的细声线,因为日复一日的喊叫受到伤害,变得粗哑、时常破音。可看到丁丁不再像以前那样内向,变得爱读书,还会主动与同学聊天,付雪松就非常开心,“嗓音差一点也没什么关系。”
刚入校的学生不认路,付雪松就带着他们,一点一点在校园里摸索,她就像学生的盲杖,直到学生学会独立进出。
付雪松有自己的家庭,她扑在工作上的时间多,丈夫就主动多干家务活,用行动支持她。看到母亲对学生那么好,儿子开玩笑地说:“我应该叫你‘付老师’。”付雪松带着歉意一笑:“你是我的孩子,盲生也是我的孩子,他们比你特别,需要我更特别的照顾。”她曾带儿子到学校,让他观察残疾人的不易。时间久了,父子俩耳濡目染,看见盲人站在路边,就会下意识走过去,询问对方是否需要帮助。
21年的坚守,她不仅没有厌倦,还更加坚定了信念:教育能改变盲孩子的一生,我要培养残而不废、自立于社会的盲生,改变他们的命运,这就是我的人生价值。
小学教师舞出五一劳动奖章——记劲松四小舞蹈教师韩洁
在朝阳区,有一所以舞蹈教育闻名的小学——劲松四小,20多年来获得过无数舞蹈类奖项,学生们的舞蹈表演打动过无数观众,除了校方始终的大力支持外,还要归功于该校舞蹈教师韩洁的不懈付出。
1990年8月,韩洁成为劲松四小教师,一干就是20多年,她把一拨又一拨零基础孩童领进舞蹈艺术殿堂。她耐心地指导学生的每一个动作,亲身示范。比如一个难度很大的“前桥”动作,最初需要老师用胳膊为学生助力,20多年下来,她的右臂因为长期用力受到伤害,再也不能提沉重物品。
韩洁颈椎病一度非常严重,医生告诫她有瘫痪的危险,建议她做手术。但为了迎接北京市第九届艺术节,韩洁咬牙坚持下来,完成舞蹈《欢乐的河塘》的创编和训练,几个月下来瘦了十几斤。因为排练需要,韩洁不知牺牲了多少休息时间,周末有时连家人都无暇陪伴。
李菲是借读生,当年父母带着2000元离开农村带她来北京,进入劲松四小读书。韩洁相中李菲的舞蹈才华,经常给她单独辅导,纠正她的不规范动作,苦心栽培6年,帮助这个曾经的山里娃从数千人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考入北京舞蹈学院附中。
韩洁秉持着“教舞育人”的信念上好每一堂课,常常教导学生要承担起社会责任。为了打造团队形象,大到训练学生的谈吐举止,介绍各国的文化传统,小到花心思配置演出服,甚至细致到一个纽扣、一根鞋带。
严格要求换得累累硕果。她带领学校舞蹈团八次代表朝阳区参加北京市学生艺术节,获得五次一等奖、两次二等奖、一次三等奖。她的学生赴韩国交流演出,赴澳门参加庆祝澳门回归十周年庆祝活动,赴加拿大、美国参加“海外春晚”演出,所到之处引起轰动。
她创编的舞蹈充分体现出儿童情趣和时代气息,20多年里共创编35部作品,每一部都在艺术节或舞蹈比赛中获奖,她也多次获得最佳创编奖。2011年,她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她拿出奖金2万元,设立韩洁艺术教育基金,专门奖励学校艺术团中品学兼优的贫困生,12名学生成为首批受益者。
本报记者 任 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