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义劳模教师创新工作室: 助推青年教师成长 引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2017-04-10
作者:张江艳
来源:劳动午报
近日,顺义区劳模创新工作室汇报交流会在顺义区教研中心大会议室召开,六位工作室主持人就他们依托工作室,充分发挥自己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着力于教育教学一线的青年教师,以有效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真问题为切入点,运用专家引领、同体互助、项目带动、梳理提升等有效形式,助推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孔凡艳劳模工作室
项目带动 实践历练
孔凡艳劳模工作室有成员22人,包含研修员3人、教学领导6人、一线教师13人;35岁以下青年教师8人。工作室成立以来成果丰硕,其中,在北京市中小学第一届“京教杯”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展示活动中,孔凡艳指导的牛山一小赵倩获得一等奖,新英才学校曾旋获得二等奖;工作室成员杨雪莲指导的石园小学陆宇晨获得二等奖、魏淑媛指导的牛山三小高静获得三等奖。
说起孔凡艳劳模工作室,不得不提工作室的核心研究项目——“依托学案 有效进行‘一带N’课内拓展阅读的实践研究”。该项目与新课改理念一致,与北京市学科意见落实吻合。工作室一方面从研究深化——重视学用孔凡艳编著的《从“学案”走向个性化阅读》,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一方面开拓新思路——深化“一带N”拓展阅读,组织讲座、研究课,尤其在单元整体拓展阅读和整本书阅读中进行了典型案例挖掘。
同时,工作室关注学生质量,从命题、完成、分析,教师、学生系列考虑,使教师认识到阅读命题现实意义以及完成思路,学习命题分析。
工作室邀请了张立军、袁志勇、李英杰、闫勇、张立娟等专家前来,有大“家”、有名师、有区县教研员,讲课、讲座,理论与实践结合。其中,张立军主任讲《钓鱼的启示》与《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两课联读,并做《立体化阅读实践与思考》讲座,引领立体化阅读实践的方向;闫勇老师的《语文素养与跨界教学》讲座使老师们对10%学科实践活动有了清晰的认识,生动具体;张立娟等老师带来了区县好的经验,加强了区县教研部门之间的交流互动;袁志勇老师对工作室成员教学特色的提炼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指导,李树栋主任对工作室的研究与成员的发展进行了专业点评。
工作室非常注重挖掘自身尤其是主持人的优势。“鼓励成员在研究活动、在日常教学中多沟通、常联系,并通过特色提炼系列活动进行有效分享与互助。”孔凡艳说。
董晨劳模工作室
立足高端 为教师搭台
董晨老师是北京市特级教师,工作室成员由区骨干、市骨干、市学带、特级教师等8人组成,他们的教学理念、师德水平、学科素养在本区有很重要的影响。
通过工作室成员的带动,“董晨劳模工作室”定位于为处于“高原”期教师的“二次创业”寻找路径;为青年教师学科素养的提升寻找助力;为教学改革寻找新模式;为示范校发挥作用寻找途径;为薄弱校提升提供支持。
董晨介绍,工作室成立10个月以来,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有聘请学科专家的高端讲座;有工作室成员面向教师、学生承担的专题讲座;有跨校、区、市的教学研究活动,如‘同课异构’、课题研讨等;有教育教学考察、参加学科高端研讨会等等。”
在青年教师学科素养的提升方面,董晨工作室无论是为其搭建成长的平台,还是深入参与课堂教学的实践、研讨等方面都发挥了切实有效的指导、攻关、促进作用。工作室成员及青年教师都得到了相应的成长,比如在市教学设计、市“京教杯”展示活动中获得一等奖。
张秋爽劳模工作室
学习 让工作有方法
劳模工作室成立后,主持人张秋爽带领工作室成员,团结协作,在参与中受到刺激,在模仿中逐步感悟,在尝试中不断澄清,在学习中开阔视野,在研究中寻找快乐,在任务驱动中不断提高专业素养。
半年来,工作室成员进行自主研修,共同翻阅了吕林海老师著的《数学理解性学习与教学:文化的视角》、李渺著的《数学教师理解性学习论》、顾晓东著的《小学数学理解性探究学习研究》,多次带领有兴趣的老师参加了北师大数学讨论班的学习。
经过筛选,张秋爽定时在微信群发适合工作室成员学习的提高自我修养、提升专业技能的文章,并建议大家每天看微信公众号“一课研究”,多名队员参与了全国继续教育网的国培项目学习,先后有14人外出辽宁、河南进行主题研修,有条不紊地完成学习任务。
每学期开学初,工作室都要召开读书交流会并制定计划,确定好本学期研修目标。召开读书交流会包括自主研修成果汇报、外出学习观点分享、自我课堂实践动态播报等,目的是相互交流,思维碰撞,学以致用。
张秋爽深知,实践创新是能力发展性学习,实践反思更是知识建构性学习。工作室立足课堂,立足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尝试和思考。每学期,张秋爽至少要听工作室成员2节课,教学中以数学理解为目标,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定期开展课例研究,同课异构、双师同堂成为主要研修方式。
她还带领工作室成员申报了“十三五”市教育学会立项课题《促进小学生数学理解的实践研究》获得批准立项,成员们还参与了课题申报的准备工作,查找文献、梳理困惑、制定研究内容等,在任务驱动中获得专业成长的经历,不断积累经验,也在团队研修中获得专业情谊。
张福林劳模工作室
立足一线 关注新教师成长
张福林担任过第一期、第二期名师工作室的主持工作,这次又担任了首届劳模工作室的主持人工作。张福林认为,名师工作室和劳模工作室侧重点是不同的:“名师工作室定位比较高,成员比较成熟,关注的是如何克服高原现象更上一层楼;劳模工作室则立足第一线,重心下沉,更接地气,立足本单位岗位,关注第一线的真问题,更关注新教师的成长。”
作为物理教师,张福林劳模工作室对新教师进行教材辅导,加强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深入理解,提升青年教师的学科素养。
工作室加强教学法的研究,帮助成员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对青年教师的备课、讲课全方位指导,及时帮助青年教师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对青年教师的常态课录像,引导青年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自己反思,指导青年教师上好考评课、公开课、教学比赛。
工作室还积极发挥服务辐射作用。比如,为全区物理教师做教学辅导,为全区高三尖子生作讲座。主持人受北师大之约,为山西大同教师做有关教师素养的培训,还参加全国物理特级教师代表大会,并作“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交流发言。
半年多来,工作室成员的专业化能力进一步提升。张福林、安斓提供的三个课例被选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基础教育优质教学课例,并被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收藏。李婷婷获北京市物理教学比赛一等奖,张晓琳获区级研究课一等奖,安斓获区级教学基本功展示一等奖。
陈春芳劳模工作室
紧抓课堂 研究学生 提升素养
陈春芳劳模工作室以学校的工作为基准进行开展,并且紧密围绕着学校内数学教师的情况展开活动。工作室的活动定位于抓住课堂,抓住对学生的研究,抓住对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一年来,陈春芳工作室借助北京市教学设计大赛、市区级的视导活动、青年教师的培训活动、成熟教师的微课大赛、区级研究课、新教师培训、走出去到北京参加教研活动等,不断搭建教师学习展示的平台。
自开学第二周,陈春芳就邀请数学教研员到学校听新任教师的数学课。在听课的同时,教研员不仅循循善诱进行专业的指导还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进行指导,包括课堂上对学生的关注等。
“教研组长以及骨干教师在工作室中发挥着引领的作用。现在的数学研究课不仅是一位教师上课,每一次研究课都会争取给团队教师进行集体研修展示的机会。”陈春芳说,市区的数学研究课中,放开手让教研组长以及骨干教师作为主要的负责人。
在一次次的团队研修中,收获的是团队的成长,是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
□本报记者 张江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