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精神 因传承更有力量(上)西城区总工会“光荣与梦想”劳模展侧记
2016-04-20
作者:
来源:
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国家的脊梁、社会的中坚和人民的楷模。劳模精神的可贵在于其撑起了所在行业的一个标杆和旗帜,劳模精神的传承则使这种精神更有力量。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前,西城区总工会举办“光荣与梦想”劳模展览,汇集了从改革开放初期至今各个年代、各行各业的优秀劳模代表,通过展现劳动模范在工作中的老照片、工作细节等资料,宣传劳模精神,倡导敬业奉献理念,为实现中国梦助力,为实现西城区新时期改革发展凝聚力量。
本期,我们将选取各个年代的劳模代表,以火红年代、改革初兴、时代绽放、新西城四个部分进行集中展现。
【火红年代】
1950到1970年代的西城,由于事关人事,劳模档案属于机密文件。今天,我们终于有机会发掘整理当年一些人的事迹时,却发现因为岁月蹉跎,往事已很模糊,“几十年如一日”、“不怕苦不怕累”成为了他们共同享用的形容词。
祖德军:一天攻克人民大会堂技术难关
1930年生人,历任群力铁工厂及人民电器厂工人、车间副主任、技术科长,北京无线电仪器厂厂长,1954年—1955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
1959年8月,祖德军接到为即将落成的人民大会堂制作操作台变压器的任务。此时距离国庆十周年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而传统做法仅是做好变压器中的接线柱,加工周期就长达3个月。他提出了技术改进意见并制出了草图、制作双刀工具胎,将牛头刨改为“牛头顶”进行加工,使原定3个月的任务一天一夜就完成了,提高工作效率达111倍。后又经过一系列的技术革新,保证了当时被称作“国庆舞台工程”的大会堂项目。
姚献瑞:“他们都修不了的车,我能修”
1933年生人,历任3401工厂汽修工人,燕京汽车厂经济师,曾获1955年、1957年度北京市劳动模范。
姚献瑞1953年从公安部队退伍,到3401工厂工作。入厂仅4个月就能够在师傅的指导下独立操作。当时路上跑的汽车哪国的都有,堪称“万国牌”,且受国际封锁,技术资料和零配件几乎一片空白。姚献瑞很快掌握了这些车的“脾气”,创造出汽修行业多个领先成就:如1954年单独修理凯迪拉克V12缸汽车,1955年拿下福特和嘎斯汽车的修配难题,1956年解决吉姆西车的漏油问题。姚献瑞修车仅凭听声就能判断出汽车的问题。这些技术成就既为本行业积累了经验,又保障了中央首长的用车。
桂育鹏:不断创造 匠心筑梦
1934年生人,曾任北京市技术交流中心总工程师,是北京市职工技协的创始人之一。1959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在20世纪50年代,桂育鹏在市总工会的领导下,曾与倪志福等劳动模范发起北京市职工技术交流活动。在生产和科研中,先后提出2300多项合理化建议,实施和完成高精度深锥孔加工,五米丝杠补偿装置等500多项技术革新和创造发明。
离休后,桂育鹏研究国内普遍存在的刀具刃口钝化技术问题,并研制成功“小型可转位刀片刃口钝化机”和“整体刀具刃口钝化工艺”,普遍提高刀具寿命0.2倍-1倍,个别提高1倍-3倍。完成80多个技术创新项目。
陈清:以老黄牛的精神为人民服务
1938年生人,曾为宣武区副食批发部工人、陶然亭副食商场任食品水果组组长。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陈清刚20多岁。那时每年5月—10月,水果、冷饮要搬到商场外边的大棚内销售。他早晨6点多用三轮车到马家堡天然冰窖去拉冰,每次拉600斤左右。他说,自己去拉冰比雇马车送冰省一半钱,更重要的是雇马车送冰时间不确定,影响销售工作。
当时没有电冰柜,只能用木柜外层装冰撒盐,里边的桶装冰棍,上边再冰汽水。这一项一年就可以节约开支几千元。陈清当时一年的工资不到500元。除此之外他还主动去别的组剔肉、包装副食调料,一般都干到夜里12点左右。
【改革初兴】
改革刚刚勃兴的春天里,却有那么一批西城人,伴着《金梭和银梭》的歌声,把握住了人生的每分每秒,跟着时代的脚步翩翩起舞。给八十年代的日日夜夜,留下一些足迹。
蔡重坐:跨越三个时代的老技工
1938年生人,曾于1981年获得北京市劳动模范。在皮鞋机修行业中,享有“南林北蔡”之蔡师傅的盛名。
1958年,蔡重坐成为了北京市皮鞋厂的第一批工人。蔡重坐也从厂领导那领来了新任务——要把进口设备管起来。
1981年,说起皮鞋行业机修的手艺,不仅是厂内、市内,到了全国也有“南林北蔡”和“四大金刚”之首的说法。在过去的很多年里,他实现了“设备厂修不过夜”的诺言。
同时他还承担着郊区加工点设备的维修,1979年到1981年他加班工时就达到1592小时,约合199个工作日。只因那时工人机器坏了会问,“大蔡在哪?”。
屈淑琴:孩子们心中的“园长妈妈”
1946年生人,1989年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时任北京市西城区二龙路抄手胡同幼儿园园长,是孩子们最喜爱的“园长妈妈”。
1961年,屈淑琴从幼师毕业,在二龙路街道幼儿园工作28年了。
28年里,屈淑琴从一名普通的幼儿园老师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园长。从最初的条件艰苦开拓关,到后来的教育水平提高关,再到当好园长的管理关,她把那个园舍简陋,没有教具的幼儿园,变成了教师素质高,教学条件好的北京市托幼系统先进单位,让街道园的教学水平可以和市级大园平起平坐。而这么多年中,不变的始终是那个对幼教事业满怀憧憬,满怀热忱的屈姑娘。
赵国琛:案板后的革新能手
赵国琛,1929年生人,1981年获北京市劳动模范,时任西城饮食公司西四小吃店组长。
1980年初,电影《小字辈儿》中在饭店里烤烧饼的小葛是个革新能手,他自创的烤烧饼机巧思又实用。现实中赵国琛就像小葛一样,他看到自己管理的西四小吃店里业务量增加、劳动强度大的状况,刻苦钻研技术,大搞技术革新。在一没文化,二没设备的条件下,他向周围同事请教,一面参观学习,自学掌握了机械制图和组装等技术。从1979年到1981年,他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带领技革小组研制出了钢盆和面机、豆粉搅拌机、切卤煮火烧机、元宵机等12项机器,为国家节省了开支,创造了效益。
陈厚棣:女雕漆艺术大师的灵感时刻
1948年生人,曾于1989、1995年两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陈厚棣16岁进入北京雕漆厂,从事雕刻工作近五十年。
1986年,陈厚棣参与一对1.5米剔红鱼缸的制作,图案上有两只蛐蛐,整个雕漆厂无人会做。她从故事片《皇帝斗蟋蟀》各种特写镜头上获得了工艺上的灵感,把蟋蟀的形态和雕漆图案造型画了下来,并打开了技艺难题的突破口。
两年后,陈厚棣和她的同事们承接了中南海怀仁堂一堂1.8米雕漆屏风的制作任务。在她和其他能工巧匠的共同努力下,这堂屏风达到了新的艺术水准,至今摆放在怀仁堂,成为国家工艺美术形象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