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继琴与她的绿海田园——记北京市劳模、大兴区林业工作站高级工程师宋继琴
2015-11-09
作者:金海鸥
来源:
2012年秋天,当打着石膏、拄着拐杖的宋继琴再一次站在春季造林期间曾待过的槐树林中时,内心翻涌的情绪如汹涌的潮水般一下子击中眼眶,她抑制不住地喊了一声:“长得太好了!”
曾经亲手种下的洋槐已经长出了2米长的枝子,国槐也已经蹿了1米多,而白蜡和银杏则在萧瑟的秋风中换上了新装,刺激着宋继琴内心深处那根敏感的神经。这繁茂的绿,是无以言说的辛劳,是只属于宋继琴的绿海田园。
28年的绿海情缘
“当初的付出是值得的!”每当看到自己经手的树林在微风的伴奏下翩然起舞,宋继琴的心里总会蹦出这样的想法。
已过知天命年纪的宋继琴,自1987年7月毕业后到大兴区(原大兴县)林业工作站工作以来,便把所有心思扑在了这一片片绿海之中。林业新技术科研及推广、重点林业工程规划设计、森林资源调查、营林技术指导……全面铺开的工作让宋继琴来不及思考其它,一心一意扎根林业,宛如一头不辞辛劳的黄牛。
28年,她的足迹踏遍了大兴区的每一寸土地。为了减轻同事们的负担,每次下乡,宋继琴总会选择离单位最远、面积最大的乡镇。细数起28年所经历的一切,她就像驾驶着一部时光机,带着记者自由穿梭其中。1991年全国森林资源调查、1999年北京市森林资源全面普查、“三北”防护林、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一河五路”绿色通道建设、平原治沙等重点工程,都留下了她辛勤劳作的汗水。
“其实一参加工作便一直加班,当时还是用手工画图,林业工程的规划设计图、‘二类’调查完成后的森林资源分布图、沙化土地调查完的‘沙化土地分布图’等等,手工绘图要特别细致,不能出错,一旦出现错误就会前功尽弃,需要重新绘制,有时候要忙到凌晨3点。”宋继琴回忆道,她甚至为了下乡调查,将自己年仅3岁的孩子锁在家里一天。这样的忙碌似乎从未停止过:春造林、夏调查、秋冬核查,每一个项目都要亲自跑林地。春风吹得嘴唇干裂,夏阳晒得一身黑,冬天冷得伸不出手……28年来,她从没有穿过正式的衣服,因为场合不允许穿。直到记者见到她,她依然一身玫红色户外装配一双黑色运动鞋。
“有时候也羡慕别人,有一份舒服的工作,风吹不着,雨淋不着,还能好好陪着孩子。”但倔强的宋继琴转念一想,既然选择了这份事业,就应该好好坚持下去。“看见自己造的林子,一片片长大,周围的环境一点点变好,孩子们可以在林子里快乐的奔跑,心里特别有成就感。”宋继琴笑着说,这是造福子孙万代的事情,她喜欢做这件事。就是这样一份执念,让她默默坚守了28年。
数不尽的逐绿之路
从骑着自行车、身背帆布包穿梭于密林,到坐着BJ212的大吉普一路颠簸、尘土飞扬,再到自己开着小轿车下乡采风、指点迷津,宋继琴用了小半生的时间,见证着大兴区每一片林地的兴衰。
春种夏长。万物复苏之时,便是林业工作人员最忙碌的时节。他们要自己当司机,亲自到地里干活,一天跑完,晚上还要将工作成果做成电子材料上报。
2014年平原造林工程检查验收,不到8:00,刚吃完早饭的宋继琴便开着车奔赴采育镇林业站。由于路况不好,30多公里的路,她需要花费一个小时的时间。到站里,与镇里的甲方代表、设计人员、审计人员、监理人员、施工队负责人员共十几人组成专项检查验收工作小组,开始往地里赶。
采育镇共划分了23个标段,由于面积大,每个标段之间往往隔得很远,加上村里的道路不完善,很多时候,他们需要在草地里穿行。遇上管护不好的林地,杂草已经长到齐腰深,只好硬着头皮向前走。经过一上午的检查,大家已经很疲惫,中午只好就近找个吃饭的地方填饱肚子。短短一个小时的休息,又是半天的跋涉,直到晚上7点多才能回到家。
“2014年,采育23个标段,我们用了10天时间便走完了。最后一天,我们跑了2000多亩地,最后累的都不行了。”宋继琴笑着说。作为一名林业工作者,他们的工作便是“造绿”,走路是最平常的状态,为的是让大兴区变得更美,人们生活的环境变得更好。
记者想请她算一算平均一个月要走多少路,这却难倒了这个向来胸有成竹的大姐。“真的没有算过。我每天来回60多公里,加上勘察林子的面积,再加上路上走的路,算不出来,算不出来。”宋继琴放弃了继续计算,尴尬地向记者笑了笑。
摆脱不掉的魔咒
刚刚过去的夏天,炎热多雨。
三十七八度的高温常让人一动便渗出一身汗。这个时候,正赶上2014年平原造林工程验收,大兴区6.5万亩林地需要在2个月时间内验收完成。
验收工作共分三个小组,分别由一人带队。由于人手少,年余50岁的宋继琴继续担任其中一个组的组长,所负责的地方依然是离单位最远的采育镇。
午后的太阳毒辣辣的,早上还风姿绰约的白杨树在如此强烈的攻势下一下子低了头。宋继琴和组员们依然像往常一样跑到林地,数林木里的成活率,调查造林面积,查井数量、管道长度、作业道路长度等,一天下来,身体就像脱水一般。
本来身体就不好的宋继琴,强忍着坚持下来。“没办法,人太少,工作太多,我也不能看着大家干活,自己歇着。”忙碌,已经成为林业工作者不可摆脱的魔咒。然而在宋继琴这里,任何困难似乎都可以用这样一句话轻描淡写而过。
要强的宋继琴,每一件事都力求尽善尽美。刚工作时便赶上下乡检查,她把3岁的孩子一个人放在家里一整天;为了春季造林的方案设计,她常常与同事探讨工作到12点才能回家;为了方便同事,她把最远、面积最大的片区揽在自己身上;为了适应当前工作需要复合型人才的新形势,为把工作做得更好,她通过自学拿下了全国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全国注册监理工程师、招标师等资格证书。在这个外表柔弱的女人心里面,一颗热血的心勃勃跳动。
与病痛say goodbye
2012年秋季造林,宋继琴又开始了几个月的下乡生活。1800多亩林地,要求在秋冬季种完。她至今还记得11月底发生的那件事。那天,西北风凛冽,身上穿着羽绒服和棉裤的宋继琴依然感到寒冷异常。为了检查林地浇水情况,她一眼没注意左腿便陷进了泥里。冰凉的泥水蔓延到了大腿根部,一旁的同事铆着劲儿拽了半天才将她拽出来。经过这一折腾,裤子全湿透了。由于离家远,又没有备用衣物,宋继琴只好拧了拧裤腿,硬着头皮继续坚持检查。阴冷的风透过湿了的裤管吹进膝盖,到最后,“腿都木了”。
由于长期日晒风吹,加上年龄的增长,宋继琴的身体开始出现各种状况。腰椎间盘突出、重度关节炎、脚踝骨折……就是这样,她依然停不下忙碌的脚步。腰里时常带着热水袋和20多岁的年轻人一样,顶风冒雪,每天早出晚归、加班加点盯在工地现场,及时纠正工程设计、施工中的不足,确保造林任务的顺利完成。
如今的宋继琴,在医生建议下,终于开始注重保养。在依然忙碌的工作中,每天按时吃药,喝热水,健康饮食。
或许,她辜负了生活,辜负了身体,但多年的坚持,却让她和身边的人拥有了绿色。这样的绿,让她舒心、满足,这未尝不是一种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