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高考改革方案“新”在哪
2018-08-24
作者:□本报记者 任洁
来源:
北京市教委公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意见指出,今年9月入读“新初一”的学生,将实行新的中考改革方案:初中毕业考试和高中招生考试两考合一,在全开全学、全科开考、全科赋分的基础上,在部分科目中选择最好成绩科目计入。2020年起,本市将实行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即:由招生学校依据统一高考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考生。北京市教委公布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计分办法,其中等级性考试将分为5等21级。此外,本市拟于2019年将本科一批与本科二批合并为本科普通批。
【中考改革】
初中毕业考试和高中招生考试“两考合一”
一考多用不给学生增加复习压力
依据国务院及教育部中考改革文件精神,市教委继续把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为突破口,统筹推进首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中考改革方案突出全面发展,在全开全学、全科开考、全科赋分的基础上,在部分科目中选择最好成绩科目计入,引导学生打好共同基础,防止群体性偏科;突出实践导向,增加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和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成绩权重,为学生提供优质、多元、丰富、生动的实践活动,培养综合素养。
本市中考改革呈现“两突出、两减少、一延续、一调整”特色,包括减少考试次数,将初中毕业考试和高中招生考试两考合一,实现一考多用,避免多次考试,以减轻重复备考压力;提高命题质量,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重点考察学生能力发展水平,合理控制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等。到2021年,本市将初步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改变唯分数论。
综合素质评价分设4个等级
据市教委介绍,本市将建立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改革录取计分科目构成,适当给予学生自主选择和高中阶段学校自主招生机会。普通高中招生方式整合为统一招生、校额到校、自主招生三类。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主要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考试成绩既是学生初中毕业又是升学的基本依据。《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所设定的全部科目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设置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信息技术和劳动技术12门科目。考试成绩以原始成绩和等级成绩呈现,淡化“分分计较”。
同时,本市将加强和改进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包括学生的思想道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方面,评价结果以《北京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册(试行)》的形式呈现,设A、B、C、D四个等级。评价报告册及等级经公示后提供给高中阶段学校招生使用。
此外,本市将健全招生管理工作规定,规范学校招生行为,严禁违规招生和擅自提前招生。严格控制考试招生加分项目和分值,健全考生加分资格审核公示制度。
专家解读: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行“随教随考”
育英学校校长于会祥指出,由于种种因素,长期以来在中考科目中更多偏重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科目,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生物等重要学科长期没纳入中考科目,使得学校、家长、学生等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尤其是音乐、美术、劳技等学科在学校以及学生学习中被边缘化,被削减课时,甚至干脆不开课,让学生在全面发展中有失偏颇,让人非常担忧。
有专家认为:不重视德育,损害的是一代人的道德水准;不重视智育,损害的是一代人的认知水平;不重视体育,损害的是一代人的身体健康;而不重视艺术教育,损害的则是一代人的心灵世界,损害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想象力和创造力。“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应该比过去任何时候更加关注下一代的全面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他说能迈出“全开全学、全科开考”这一步不容易,非常有价值。这是基础教育从招生制度层面价值取向的明确表述,也是对基层学校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对北京市义务教育的发展是重要又可喜的一步。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辛涛表示,长期以来,一些学科没有纳入初中毕业和高中招生的考察范围,引发“以考定教、不考不教”等问题,客观上助长了“重智轻德”“重智轻体”“重智轻美”等社会风气。
本次改革将《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所设定的全部科目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在“全科开考”的同时,赋予了学生自主选择计入高中招生录取总成绩科目的权力,使得学生在打牢共同基础的同时可以发展兴趣爱好、突出学业特长。学生在历史、地理两门和化学、生物两门中各择优选择1门纳入总成绩,体现了文理兼顾的原则,防止过早出现“偏科”问题,也督促学校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各门课程。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虽“全科开考”,但只将部分科目成绩计入高中招生录取的总成绩,这是基于不加重学生负担的考虑。而且在学生完成每门科目课程内容学习后安排学业水平考试,实行随教、随考、随清,避免了扎堆考试,分散了复习备考的压力。
【高考改革】
2019年起本科一二批合并为普通批
13门合格性考试科目分散在高中三年
本市自2017年新高一年级开始实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包括“6选3”的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和13门科目的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所有科目均设合格性考试;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科目设等级性考试,考生从中自主选择参加3门考试。
在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中,各科目考试分散在高中三年,学生可以根据学习情况和自身实际选择学业水平考试各科目的考试时间。在统一高考招生中,学生可根据本人兴趣特长和高校提出的选科要求,自主选择等级性考试科目。
合格性考试以“合格、不合格”呈现
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科目包括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共13门。考试对象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高中阶段其他学校在校生和社会人员。
在合格性考试中,体育与健康考试安排在高三第二学期,艺术(音乐、美术)考试安排在高三第一学期末,其余11门科目合格性考试每学年组织2次,分别安排在每学期末。普通高中在校生首次参加合格性考试时间为高一第二学期末。学生完成每门科目必修课程后即可参加合格性考试,做到随教、随考、随清。
合格性考试成绩以“合格、不合格”呈现,达到合格水平是普通高中毕业的必要条件和高中同等学力认定的主要依据。当次考试不合格,可参加以后学期同科目合格性考试,全市不单独组织补考。
2018年北京首次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已于6月30日-7月2日进行,一共开考8个学科,分别为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
6门等级性考试成绩分为5等21级
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考试内容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要求为依据。
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从6门等级性考试科目中自主选择参加3门科目考试。等级性考试每学年组织1次,安排在每年的6月。考试对象仅限当年参加本市统一高考的考生。2020年6月将进行首次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
等级性考试成绩以等级呈现,分为5等21级,由高到低分为A、B、C、D、E共5等。其中A等占15%,B等占40%,C等占30%,D等占14%,E等不超过1%,各等各级比例按最接近比例确定。等级性考试成绩在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时,每科成绩由5等细化为21级。其中,A1为满分100分,E赋分40分,相邻两级之间的分差均为3分。
合格性考试成绩合格是参加对应科目等级性考试的前提,即合格性考试成绩合格,才能选择参加对应科目等级性考试。
例如小明高考选择了物理、历史和地理三门科目参加等级性考试,其卷面成绩分别在选考该科目的考生中排到20%,5%和13%,对应的等级分别为B1、A3和A5,根据等级折算规则,计入本科高校录取总成绩的分值分别为85分、94分和88分。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包括五方面内容
本市将完善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包含五方面内容:一是思想品德。重点记录学生参与党团活动、“一十百千工程”、专题教育活动、公益活动与志愿服务等活动的内容、次数、持续时间及收获等。
二是学业成就。重点记录学生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学习内容和成绩,研究性学习表现与成果等。
三是身心健康。主要考察学生健康生活方式、体育锻炼习惯、身体机能、运动技能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情况。记录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主要结果,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习惯、效果,以及自我调控能力、应对困难与挫折的表现等心理健康情况。
四是艺术素养。重点记录学生在艺术、人文等方面的兴趣和特长,以及参加艺术活动的过程和成果,特别是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表现。
五是社会实践。重点记录学生参加技术课程实习,游学,到社会大课堂实践基地、高校科研院所、博物馆、社区等社会场所开展参与实践活动的内容、次数、持续时间及收获等。
从2021年起英语增加口语考试
从2020年起,本市参加本科院校招生录取考生的总成绩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成绩和考生选考的3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等级性考试科目成绩构成,满分750分。其中统考科目不分文理科,每门科目满分150分;选考科目每门满分100分。
本市同时进行外语听力一年两考改革试点。从2018届考生起,英语听力分值保持30分不变,与统考笔试分离,实行机考,一年两次考试,取听力最高成绩与笔试成绩一同组成英语科目成绩计入高考总分。从2021年起,英语增加口语考试,口语加听力考试共计50分,总成绩分值不变。
参加高职(专科)统一招生录取的考生,采用“统考+合格性学业水平考试”招生模式,高考成绩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成绩组成,满分450分。招生高校根据各专业培养需求从合格性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中选定2门,所选学业水平考试科目考生成绩需达到合格。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完善包括高职自主招生和高职单考单招的高职分类考试招生,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使通过分类考试升入高等职业教育的考生比例保持在70%以上。
高考选科分设6种类型
从2020年起,本市统招录取采用“两依据、一参考”招生录取模式,即由招生学校依据统一高考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考生。
高考志愿实行考后知分填报。从2019年起,本市把本科一批与本科二批合并为本科普通批。普通批次按照“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进行平行志愿投档。
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目前高考选科要求主要有6种类型:1门科目,考生必须选考该科目方可报考;2门科目,考生均须选考方可报考;2门科目,考生选考其中1门即可报考;3门科目,考生均须选考方可报考;3门科目,考生选考其中1门即可报考;不限选考科目。同一专业,不同高校可在规定范围内,选择不同选考科目和选考要求。
例如应用物理专业,A高校的选考科目是物理,选考要求是1门科目,考生必须选考该科目方可报考;B高校的选考科目是物理和化学,选考要求是2门科目,考生均须选考方可报考。小明同学选考科目是物理、历史和地理,那么他只能报考A高校的应用物理专业。
部分高校探索综合评价录取模式改革
据悉,部分高校将探索开展综合评价录取模式改革试点。综合评价录取依据统一高考成绩、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面试成绩、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进行录取,高考成绩占比原则上不低于总成绩的60%。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试点院校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