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专题 > 关注 > 正文

职业病危害需源头治理 让“职业病防治”从纸面到现实

2016-12-29 作者:王路曼 刘欣欣 来源:劳动午报

 
  前不久,国家卫生计生委通报关于《职业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情况,明确要强协调、明责任、增投入、促实效,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有媒体曾报道称,30余个行业面临职业病危害、累计报告病例逾80万、导致经济损失达数千亿元……职业病防治面临严峻形势。为此,本报记者就本市职业病防治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访,邀请市安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本市职业病防治相关举措,以及基层企业在关注职工职业健康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探索。
  【调查】
  全市九成以上职工
  接受职业健康体检
  “这么大粉尘,怎么不带口罩?”上周日,在西罗园小区,王先生请来的施工队正在紧张的忙碌中。正在安窗户的师傅只是戴着帽子并没有佩戴口罩。“我们干活都这样,戴帽子主要是在室外为保暖。口罩从来不带。”一位装修师傅说。
      事实上,《职业病防治法》早在2001年就出台了,并在2011年和2016年先后两次进行修正,让法律变得更加全面、更加完善。
      随着《职业病防治法》的广泛宣传,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职工职业健康。“什么是职工职业健康?”“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哪些?”采访中,面对记者的提问,很多职工都能回答出一定的专业知识,这也是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得力的结果。
      有数据显示,目前全市接触职业危害劳动作业者人数约19万人,今年90%以上的职工进行了职工职业健康体检。
      近年来,市安监局先后开展了家具制造行业、金属非金属矿山、电子行业、机动车维修等职业危害专项治理行动。2016年,市安监局职卫综合处直接制作行政处罚案卷9卷,直接行政处罚近90万元。
  【措施】
  培训、监察进企业
  面对面讲职业卫生
  目前,针对全市职业病防治方面仍然存在的问题,市安监局职卫综合处副处长孙晶晶表示,问题主要存在于企业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以及首都经济结构转型给职业卫生监管带来的压力。
  “首先,经过近十年职业卫生监管,企业都知道需要做好职业病防治,但落实到主体责任时,有些企业做得仍然不到位。”孙晶晶表示,有的企业是由于管理人员职业病方面的知识欠缺,有的是因为思想上不够重视。
  她还举例说,企业都知道要对工作环境进行检测,但对检测报告结果的理解以及在工程防护措施的落实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大部分企业都能够履行给职工进行职业健康体检的义务,但体检项目不对或应检人数不足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针对这个问题,近年来,市安监局一直对企业负责人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首先解决他们思想上不重视的问题。
  具体到企业内部的管理过程中,有些企业在对劳动者培训时,讲解得不够清晰,不够到位,造成劳动者不了解自己的岗位究竟应该如何防护。市安监局职卫综合处今年发出了《关于加强本市存在职业危害用人单位劳动者职业卫生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具体指导企业更好的培训自己的职工。
  此外,孙晶晶还透露,明年市安监局计划从各街乡的安全员中选出一部分优秀人员,作为职业卫生宣传员,直接面对企业,进入企业内部宣讲职业卫生。
  其次,首都经济结构转型给职业卫生监管带来了新的压力。一方面,新兴产业带来了新的职业危害,而防控手段又十分有限。另一方面,各类企业在经济调整过程中不断新生或消失,在对企业基础数据掌控的准确性和日常监管上都带来不小的压力。
  电子行业虽说并不是这几年新兴的行业,但是行业内的职业危害不断发生变化。“因为技术不断改进,工艺、材料都在变化,我们明年要对这一领域进行详细地调研和摸底。”孙晶晶告诉记者,明年还会针对一些非医疗机构的放射危害监管进行探索。
  【高招】
  北京华泰昌汽车贸易有限公司
  引进排毒柜减少毒气室内停留
  作为一家汽修公司,北京华泰昌汽车贸易有限公司免不了要和职业卫生打交道。这家公司设有四个车间,两个机修车间,一个钣金车间和一个喷漆车间。
  “首先,我们会按季度发放劳保用品,到有资质的地方采购,按照不同岗位有针对性的发放。”公司行政经理哈梅向记者介绍说。
  例如,有噪音和汽油尾气的机修车间,公司会为在这个车间内工作的职工发放防尘口罩和耳塞。钣金车间内,由于有噪声,也会发放耳塞,同时还有焊接手套、口罩、护目面具。喷漆车间的职工会收到从头到脚的防护服、长袖的胶皮手套、防毒面具、耳塞等。
  “最初,公司提供的是比较传统的护目镜,但是我们发现工作中对脸的危害比较大,因此就升级成了护目面具,让职工直接戴在头上,可以保护整张脸。”哈梅笑着说。
  今年,为了响应环保和职业卫生的新要求,公司还引进了一个排毒柜,可以把漆房内的和喷枪等工具上的毒气吸收,减少毒气在室内停留或直排至户外。哈梅告诉记者,只要是工作时间,这个机器就从早开到晚,车间内的味道确实少了很多。随后,作为海淀区率先引进这个设备的企业,在对作业场所的危害因素检测中,全部检测合格。
  此外,公司还在每个岗位上张贴岗位危险因素、警示标示以及在这个岗位上需要佩戴的保护用具。从前,车间的工人不愿意佩戴口罩等工具,认为是多此一举,经过公司近年来的教育培训,工人们都知道这是为了自己好。如今,工人们都能自觉的佩戴岗位所需的全套护具。
  “今年我在职业卫生方面做的预算是8万,年底一算,实际花费了12万多,确实是挺大一笔数目。但想到职工能够因此受益,我们也觉得很值得。”哈梅笑着说道。
  密云矿山企业
  建隔音监控室降低噪音污染
  密云区有5家矿山企业,选矿车间的大设备发出的巨大噪音问题,一直难以破解。
  “以前,职工因噪声污染导致耳聋的现象时有发生,企业压力很大,职工也因此导致收入降低,家庭陷入困境。”密云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职业卫生安全监察科科长马尚彬说,“每次执法检查,我们都要求企业限期整改,甚至对其进行行政处罚。”
  而企业方面也尝试采取让职工戴耳塞、耳罩等劳动保护设备,在噪音较大的设备上,安装封闭罩等措施。“再降噪,我们就只能换设备了。”企业主无奈地表示,即便是交了罚款,他们也再没有其他办法了。
  “虽然企业尽了最大努力,可车间里的噪音仍然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面对职工的痛苦、企业的无奈,马尚彬也意识到,这不是一张“罚单”就能解决的问题。于是,他带领工作人员开始探索降噪途径。
  “噪声污染三要素是:声源、传播途径、接受者。想要治理噪声,要将这三方面当做一个系统来综合考虑,在满足降噪要求的前提下,兼顾工艺操作性能和经济效益,寻求出一个合理方案。”马尚彬带队现场勘查矿山企业实际情况,了解职工工作流程,他发现,声源已经进行了封闭处理,接受者也做足了防护措施,只能在传播途径方面想办法,才能降低噪声伤害。而常用的增加传播途径阻力的方式,又不适用于矿山企业的大车间。
  于是,马尚彬最终决定尝试在车间内建造隔音监控室,阻断噪音传播途径,并就岗位工作接触时间上进行完善和调整,从而解决噪声伤害的问题。
  2014年3月,马尚彬在两个试点企业落实了自己的想法。“隔音监控室采用的多层隔音材料建造,监控面的加厚隔音玻璃可以看到大部分运转情况。同时,隔音监控室内还引进视频监控系统,利用视频监控和温感器等设备设施,监控设备是否运转正常,这样劳动者可在监控室内完成大部分巡检工作。”马尚彬介绍。
  有了试点,密云其他矿山企业争先来观摩学习,目前,密云区的5家矿山企业内都建造了隔音监控室,总共斥资260多万元。现如今,在密云的矿山企业中,因噪音污染致聋的现象几乎没有。在回访矿山企业的过程中,常有职工对马尚彬竖起大拇指,“现在的工作环境好多了,以前下班回家半个小时还会出现耳鸣现象,现在都没有了。”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