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专题 > 关注 > 正文

让老人也能享受互联网的便利

2016-11-22 作者:盛丽 王路曼 来源:劳动午报

 
  互联网始于1969年美国的阿帕网,是网络与网络之间所串连成的庞大网络。现在,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人们轻点手指,触碰屏幕,即可完成打车、购物、挂号、缴费等等事务。但是,在越来越便捷的“网”中央,不少老年人却深感头痛,有些懵圈,甚至无所适从。如何让老年人也能享受到互联网的便利,应该受到社会更多的重视。
  发展迅速
  老人被动搭上网络快车
  近些年,中国网民规模呈现急剧扩大的趋势。据了解,截至2008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2.53亿人。而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了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
  不仅仅是数字的变化,互联网承担的功能和作用也在不断拓宽。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影响的不仅仅是年轻人,不少老人也被动地搭上这辆快车。“以前,我们只用手机打电话,发短信,根本就不懂什么上网。可现在,连去医院挂号也能上网解决,不学不行啊!”57岁的柳慧园女士今年已经退休两年了,一辈子没有怎么跟电脑打交道的她,现在也开始学习用手机上网了。
  前不久,柳女士的女儿刚刚给她更换了一部智能手机,并安装了一系列可能用得着的手机APP。“女儿说,这些手机软件可以帮我在网上挂号,网上买火车票,网上购物,甚至网上点餐。这些功能都是我以前很少使用的。”柳女士说,“虽然我现在人退休了,但是担心跟社会脱节。而且现在不少事情,都需要通过网来完成。即便是被动也要搭上这趟车。”
  可学习如何使用手机软件对柳女士来说并不简单,“又要注册,又要输入账号和密码,还有验证码,这些‘码’就给我弄晕了。”柳女士抱怨道,之前她的女儿曾花了多半天的功夫,教她用手机购买火车票,可最终因为程序太复杂了,柳女士一点都没记住。
  “现在孩子们上班了,我拿着手机研究了好几天,还是没学会。”柳女士无奈地表示,“人岁数大了,学东西本来就慢,再赶上时代更新这么快,软件也在更新,我们老年人算是落伍了。”
  无处学习
  使用网络常遭挫折
  因为平时不太接触或者是使用起来过于复杂等,不少老人非但没有搭上互联网的快车,反而被这个网给困住了。互联网带给人们生活便捷的同时,也让有些老人为这个便捷的“网”感到头疼和为难。不仅如此,因为找不到学习互联网知识的平台,也让老人在自学的过程上遭遇不少挫折。
  “确实很难啊。”家住马家堡的老人杨爱菊今年70岁,爱学习的她去年建立了自己的微信。“主要是为了和儿女们联系。”在女儿反复教了多遍后,老人终于学会了简单的操作。但是这个老人时常用来和儿女聊天的工具,最近出了些小麻烦。
  “突然就用不了啦,说是啥密码的什么不对。我也看不懂啊。”情急之下,老人和老伴打车来到女儿单位。“我们也怕耽误她工作,是中午休息的时间来找她的。”打电话、找密码、输入、登陆……一通忙活过后,微信总算是用畅通啦。但是老人却很有挫败感,“看来是人老啦,网络还是适合年轻人用啊。”
  这样的遭遇也同样出现在老人王有贵的身上,“真是着不起这个急,还不如现场办理,对我们老人来说网络不便捷,反是添堵。”王有贵说,“现在干什么都要网络,打车、买火车票、订餐,是腿少动啦,但是要费脑子啊,我们上年纪啦,这个更新的速度,还真是跟不上啊。”
  王有贵的大女儿在上海工作,每隔半年老两口就会坐火车去看望女儿。“每次我们都是到现场去买火车票,虽然人多点,辛苦点。但是最起码,咱们搞得明白。”王有贵表示,自己也听说过手机上装个软件,可以实现足不出户买到车票。但是自己还是没有这么做。
  “手机网络买票,还是不踏实,一会输入这号那号的,一会网上支付的。太复杂,万一是操作错误,得不偿失啊。”谈到为何不让儿女帮忙的话题时,王有贵这样说道,“帮一次两次的还成,但是总是出现新问题,总不能老去问儿女,他们工作都忙啊。想找其他人问问,社区也没有这样的培训班,赶上不耐心的年轻人,还会说你一通。更窝气。”
  采访中,柳慧园的女儿张欣然也向记者抱怨,“别说老人了,就连我们年轻人,对于某些软件的使用上,也得研究好一会,有的时候也难免反复操作几次才会。”虽然老人有心想学习,但身为子女,工作太忙,没时间教也是个大问题。
  今年67岁的王大爷也只是空拿着一部智能手机,不会用。“手机是我儿子给我买的,说安装了微信聊天软件,联系方便,可以随时跟身在国外的孙子进行通话,可我学不会怎么用,一直也联系不上孙子。实在是没处学啊。”王大爷说。
  多方参与
  帮老人融入网络社会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以10-39岁群体为主。其中手机网民规模6.56亿。
  截至2014年底,全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到2.12亿。怎么才能让更多的老年人搭上互联网这个快车,让便捷的生活走入他们的生活?对此,不少人也呼吁社会多方力量共同参与解决这个问题。
  “要想让更多的老人学会使用互联网,绝不能仅仅依靠老人子女及家庭,还需要更多的社区、社会组织、志愿服务团队来帮助向老人普及网络使用知识。”市民张强说。据了解,现在已经有部分社会力量参与到这项志愿活动中,这其中包括夕阳再晨团队。
  自2011年5月起,夕阳再晨团队连续在每个周末为多个社区的老人提供免费信息科技科普服务,教老人学习信息科技,共建“智慧城市”、“科技社区”。此外,还有一些街道也在为老人学习使用互联网做了不少工作。
  前不久,密云区果园街道启动了“个十百千”行动计划,内容为:每一个社区社会工作者要教会10名老人使用手机及常用手机软件,帮助老人融入网络信息社会,促进家庭和谐。  
  “我们希望一个社工能教会10位老人,10位老人可以影响成百上千的老人,学习运用手机软件,掌握更新的生活方式。”果园街道总工会副主席杨桂英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果园街道16个社区已经全面启动该行动计划,每个社区都有老人在学习使用智能手机。
  “以前,我家里只有座机电话,没有手机,但我和老伴儿下楼遛弯,儿女就常常找不到我们。”68岁的居民张凤霞拿着一部手机告诉记者,“儿女给买的手机用了半年多了,但我只会接电话,不会打电话。”
  “孩子们一回家就抱着手机看,我也想知道他们在看什么,所以换了一部智能手机,可用手机太难了,我学起来很费劲。”居民张大爷手里拿着一部智能手机告诉记者,刚换手机的时候,他常常按错键,不是弄得手机打不通,就是弄得多花好多电话费,“有一段时间,我都不敢碰我的新手机,我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就在张大爷不知所措的时候,社区开展社会工作者入户教学,教居民使用智能手机及软件的活动,张大爷第一个报了名。“小赵是我们社区的社工,为人热情,又有耐心,教我用手机,可花了不少的功夫。”张大爷说,因为自己记性差,很多内容小赵都要反复的教,有的时候,张大爷在家不会用手机了,就到居委会找小赵,不管小赵有多忙,都会耐下心来,再教一遍。
  现在,社工小赵帮张大爷注册了手机微信账号,并且教会了张大爷如何使用。“我可以用微信叫隔壁李老头一起去社区活动中心下棋了。”张大爷骄傲地告诉记者。而张凤霞也在社区工作者的帮助下,学会了用手机给儿女打电话,“现在,我只要想孙子的时候,我就可以主动打电话,叫他们来看我,再不用傻等了。”张凤霞说。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