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如何绷紧这根弦?——基层安全生产工作探访
2016-09-05
作者:刘欣欣 王路曼
来源:劳动午报
今年1至7月,全市共发生道路交通、生产安全、火灾、铁路死亡事故718起、死亡773人。其中,发生生产安全死亡事故63起、死亡63人。虽然截至目前,全市已连续19个月未发生较大及以上工矿商贸生产安全事故,但是安全生产这根弦时刻不能松。为此,我市各级安监部门不断加强管理,使安全生产工作深入、持久开展。
安全+互联网
掌控风险分布图
今年,加强风险防控预测预警和信息化建设成为了市安监局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包括加快建设安全生产重大风险数据库,研发可视性多功能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和绘制区域“红橙黄蓝”安全风险分布图。记者了解到,这项工作已经在朝阳落地试点。
“只有开展分类分级动态管理机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的监管。”朝阳区安监局局长刘炳起告诉记者,“朝阳区选择了此前北京市第一次安全生产条件普查工作和基础条件较好的大屯、八里庄两个街道和将台、平房两个乡,开展以普查数据为基础的分类分级动态管理试点工作。”
目前,四个街乡已经组织人员,安排专项经费,聘请专业公司,研发信息化系统,按照安全风险级别,对辖区企业进行分类分级动态管理,不同等级企业实施不同的监管频次。同时,四个街乡实施包片分干和网格化管理,将每家企业划分到具体的执法人员和专职安全员,实行专人负责制。下半年,朝阳区将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区全面推广。
以大屯街道为例,街道根据分析事故发生规律、特点和趋势,已建立起每年排查评估本地区重点行业、重点单位、重点危险源机制。并依据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概率和相应标准,将辖区7272家企业分为“红橙黄蓝”四级,分别按照每年不低于4次、3次、2次、1次检查频率和闭环要求进行检查。
“分级后,地区现有红色一级风险单位236家,橙色二级风险单位553家,黄色三级风险单位1546家,蓝色四级风险单位4937家。”大屯街道工委书记吉旭初表示,通过今年1月起正式运行的这种方式,做到了“一企业一档案”。并建立每年一次持续时间约2个月,以安委会牵头的安全生产条件普查和隐患排查长效机制,对辖区各行业领域风险和隐患进行全面排查登记,建立管理档案,并对红色、橙色安全风险进行分析、评估、预警。
安全+责任制
让人人都是安全员
“安全事故无小事,安全责任重于天。”从开始主管安全工作的第一天开始,密云文化馆副馆长张善武就明确了这一点,20多年来,他熟知文化服务业的经营性质,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办法。
就拿密云大剧院来说,该剧院建于1989年,占地面积1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440平方米,建筑主体结构为地上3层,地下一层,分娱乐区、办公区、剧场大厅3部分。“根据当时的建筑设计规范,该建筑只对演出舞台区域安装了消防设施,其它区域未设计安装。”张善武介绍,经过近20年的使用,安装消防设施的区域出现消防管道多处渗漏现象,且消防泵房设施与消防中控室不能联动操作。
2012年,掌握了当时密云大剧院的安全隐患现状后,张善武主动将上述安全隐患上报到上级主管部门。并在区政府及文委党委的高度重视下,对大剧院的安全隐患进行重新改造。“目前,改造后的密云大剧院的安全生产设施设备和安全生产环境已经达到全区领先水平。”说起大剧院安全生产的改造成果,张善武的笑容里满是自豪。
“在哪里工作,我就要对哪里的安全生产负责。”这是张善武对于安全责任的认识。他深知,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应急预案是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石,没有制度做保障,安全生产的日常管理工作就无从下手。
但他同样也强调,“制度不是白白制定的,为了落实制度,我们必须把安全责任明确到具体的人。”张善武告诉记者,他们现在实行的制度是,逐级签订安全责任书,逐级落实安全责任。现如今,密云文化馆每个部门及老代课老师签岗位责任制,并清楚自己在安全生产中所肩负的责任,真正做到了“谁主管谁负责”,“谁在岗谁负责”。
在张善武的带领下,密云文化馆还建立了一支“应急抢险队”。当暴雨将至的时候,密云文化馆会有专人负责通报汛情,有专人做应急抢险,有专人装填防汛沙袋,有专人遮蔽公共设备……一切工作快速有序地进行;在小剧场有活动的情况下,各个安全岗位上就会出现安全员,如何安全用电,如何安全疏散观众,如何维护后台秩序……一切有可能出现安全隐患的地方,都有专人在岗。
对此,张善武则说:“只有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的,大家都对安全负责,才能从思想和行动上同步来维护和落实安全生产。”
安全+培训
不仅要有“婆婆嘴”
很多从事安全管理工作的人都会说,做好这项工作就得有一张“婆婆嘴”,要不厌其烦的、一遍一遍的向职工灌输安全理念。然而,在北京市政路桥市政集团地铁16号线20标项目部,对职工的安全教育早已不仅仅停留在嘴上。
“对农民工的关心,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保证他们的人身安全,我们称之为本质安全。” 该项目负责人李贺介绍说,每一名工人进场后,都要进行安全教育,告知作业的危险因素,以及如何规避这些危险因素、如何正确操作。
更重要的是,每名工人都要到市政集团建设的安全体验式培训教育基地,实际的感受安全操作。在这里,工人戴上安全帽,感受上方重物捶打安全帽的感觉,想像如果自己没有戴安全帽可能造成的头破血流的后果。在这里,工人系好安全带,脚下的板子向下翻转,失去支撑感受下坠,同时感觉到安全带强力的保护作用。
“如果我们只是口头说安全,可能他们还是感觉不到危险性。通过这种实际的体验,他们对安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李贺告诉记者。
工人上岗后,在实际工作中,项目部每天下班之前都要举行安全生产例会,管理人员把第二天工作的安全注意要点、风险源,向施工队长、班组长讲解明白。第二天一早,施工队长们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再讲给每一位工人,确保工人安全施工。
“每位工人师傅出来工作,都是为了挣钱养家,向他们灌输安全的意识、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为他们做好安全防护,这都是企业应该做的,是在保证工人劳动的权利。”李贺笑着说。
通过教育培训基地实际体验,能够让职工切身感受到安全的实际含义。在北京动物园,保卫科科长李金生也在组织让职工把安全写进脑海里的培训方式。
“让职工们从关注安全、了解安全,到敬畏安全。如果开会、培训的时候,大家都拿着手机看,那培训的意义就是零。”为了让职工们把安全写进脑海里,李金生除了学习安全知识外,还阅读了大量心理学书籍,研究人哪个时间段最容易记忆,哪种方式最容易记忆等。
从2012年起,他改变安全例会形式,采用PPT、视频短片、图片等形式,讲解社会上发生的安全案例和自救方法,让职工们从会议开始到结束都聚精会神,听得津津有味。
安全培训也采用实景的方式,让职工们走进模拟火场,进行自救演练。走出火场后,很多人都发自内心的说,“可千万别着火。”他发现园艺队有职工在工作中不戴护目镜,就在培训中加入了戴眼罩行走的项目,让他们感受失去光明带来的困扰。
安全+检查
杜绝安全隐患
检查是检验成果最直接的手段和方式,而落实安全生产,按照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要求的标准,就可以直观地审视一个企业或单位的安全性,以及应对突发安全事故的能力。
密云区安全监管局现有21名执法检查人员,他们每天都奔波在密云区范围内的企业、事业单位、人员密集场所等地,采用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检等方式,紧抓安全生产工作。
“检查内容主要涉及到从业人员是否按要求佩戴劳动防护用品;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是否健全;警示标识设置是否齐全等等。”执法检查人员来大新告诉记者,虽然不是每一次检查,都能得到基层单位的配合和支持,但对于安全生产的档案资料和现场管理检查一定要一丝不苟。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密云区安全监管局共检查工业企业、非煤矿山、危化企业、烟花爆竹、人员密集场所、职业卫生用人单位等生产经营单位580家。查处生产安全事故隐患1467项,主要存在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记录不符合规范要求;从业人员未按要求佩戴劳动防护用品;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不健全;复工检查记录不健全;警示标识设置不齐全等问题。
“检查出问题和隐患,我们还要进一步跟进,指导基层单位排除隐患,建立机制,然后进行第二次复查。”密云区安全监管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经复查,上半年发现存在的隐患已全部整改完毕。
当然,除了市、区级检查外,基层企业单位的安全生产“自检”工作,也是落实安全生产的重要抓手。
每周一,密云文化馆都会召开例会,布置本周的各项业务工作,而安全生产则是其中重要一项内容。例会上,主抓安全生产工作的张善武都会重复强调安全生产工作,不厌其烦。而会后,他都会亲自带领馆中层以上领导逐层进行全馆的安全大检查,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从一层至五层6000多平方米每周检查一圈,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排查解决,从不留安全死角。
张善武拿出《安全隐患排查记录本》向记者介绍,每次排查过程,他们都会详细记录隐患内容和整改措施,并要求检查人员签字,整改责任人签字,确保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张善武说:“我们不惧怕查处隐患,更要上报隐患,解决隐患,这样才能实时保障我们的生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