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缓堵进入倒计时交通委还有哪些大招可放?
2016-06-20
作者:周美玉
来源:劳动午报
主城区开通建设多条次干路、支路,打通断头路,畅通微循环;建设高效密集的轨道交通网,推进16条约300公里在建线路建设;完成全市停车普查,推动4万余个路侧停车位“一位一编号”;新增公交专用道50公里以上……今年年初,北京市交通委发布《2016年北京市缓解交通拥堵行动计划》,打出一套缓堵组合拳。
关于“拥堵费”轮廓日渐清晰
北京为什么这么堵?本市相关部门的分析数据显示,人多、车多、路少、车位缺、潮汐流等因素叠加,造成了北京的拥堵。
近日,市政协召开雾霾治理问题提案办理协商会。针对委员建议,市环保局、市交通委等答复表示,本市已初步制定了交通拥堵收费政策方案和技术方案,目前正在组织进一步深入研究和论证。这也就意味着,曾经被提及的拥堵费政策,今年或将动“真格”。但是,目前尚未公布征收拥堵费的具体政策方案和技术方案。
“啥时候收费?哪些地方收费?收多少?”这自然是市民最关心的话题。
市交通委交通行业节能减排中心副主任刘莹曾透露,本市或将根据交通情况划分区域,重点参考区域内的污染、拥堵指数,波动性地确定收费标准和收费时间、收费区域。而且有可能会根据车辆的排放标准适当地调整征收金额,污染小的车辆收费可能会低一些。
有专家建议,日收费应在20元到50元。
对此,记者随机采访了市民。有市民表示:“限号都解决不了,收费肯定也解决不了这些问题。住得远还得开车,所以只是增加了生活成本,没什么用。”
也有市民表示无所谓:“既然都能花几十万几百万买车,也无所谓拥堵费这点小钱了吧。”
有的市民提出质疑:“收取交通拥堵费的前提技术条件是使用电子车牌技术,现在还没开始应用,所以离收拥堵费的时候还早着呢吧。”
也有的市民提出建议:“收费不如奖励,就是你有车的登记,然后如果你当天没有出来,政府给你多少元一个公共交通的补贴,我相信奖励肯定比直接收钱要来得效果好。”
治堵还需政策“组合拳”
市政府正讨论北京采取和伦敦相似的拥堵费征收方案的可能性,旨在减少首都道路的交通拥堵,改善空气质量。
目前,本市汽车保有量500多万,每年汽车增长量高达20多万。拥堵费的另一目的是降低机动车使用强度,驱使大家采用公共交通出行。为此,近几年来,市政府不断发展市内公共交通系统。
今年“两会”期间,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曾表示,征收“拥堵费”的政策在制定过程中,会听取各方意见,并提出解决大城市交通问题要“疏堵结合、综合治理”。
杨传堂指出,“首先要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以此来推动优选公共交通成为公众的出行习惯。第二要强化交通规划引领,通过一体化的交通规划和综合的开发建设,建立以城市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的模式。第三要加快城市智能交通的系统建设,提高城市交通管理的水平和运行的效率。第四要加强城市交通的综合治理,来提高交通资源的利用效率。”
今年制定46项疏堵措施
今年2月,本市发布了《2016年北京市缓解交通拥堵行动计划暨缓解北京市区交通拥堵第十三阶段工作方案》,46项疏堵项目及落实责任单位发布。市交通委表示,通过综合施力,2016年中心城区路网交通拥堵指数将力争不增长,维持在5.7左右,绿色出行比例将达到71%。
与往年相比,今年疏堵聚焦中心城区。90条城六区的次支干路将打通,为交通微循环创造条件。五环以内,70处堵点将通过改造工程摘帽儿。非机动车道和人行步道将同时疏通,全市将新添1万辆公共租赁自行车。西北三环路新兴桥至马甸桥、京藏高速回龙观至三环路路段将施划公交专用道。
今年,不少交通建设记录将被打破。6号线西延、17号线等线路已经开工建设,八通线南延和三号线一期两条新线也将择机动工,共计300公里的轨道交通建设,创历史新高。
还有一些疏堵新举措将亮相。本市4万余个路侧停车位将实现一位一编号,城六区每个区将选择两个街道作为试点,将区域停车管理纳入社会综合治理范畴。每个区都将建立缓堵示范区,每片区域约1至3平方公里。
除拥堵费相关政策外,相关部门也明确,本市正在组织修订《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新修订的预案在响应措施方面,将重点对高排放车实施禁行等措施,制定严于京津冀统一标准要求的响应措施。目前,市公安局、市环保局等正在开展全市高排放车数据对接工作。
此外,本市多部门今年还将结合首都地区环线高速公路建设,研究制定外埠货运车辆绕行北京市相关政策和措施;而市交通委也正在进行研究和论证实施采暖季更加严格的机动车限行措施。
【相关链接】
■2020年实现1小时城市交通圈、1刻钟生活圈
2020年,本市将拥有公共交通快速通勤系统,形成1000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中心城公交专用道里程达1000公里,公共交通站点500米覆盖率达100%。道路网功能不断完善,承载能力大幅度提升,城市快速路总里程达461公里,城市主干道里程达1112公里,次干路规划实现率核心区达100%,中心城达80%。打造地铁、市郊铁路、地面公交、小汽车组成的“1小时城市交通圈”,形成高品质的大都市区交通体系。打造安全、便捷、舒适、宜人的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环境,形成“1刻钟生活圈”。
■今年轨道交通客运量首超公共电汽车客运量
从1971年地铁正式运营开始,本市的城市轨道交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线到网的发展历程。特别是2007年,北京市“三环、四横、五纵、七放射” 规划出炉以来,本市轨道交通实现跨越式发展,以平均每年51.5公里的速度不断递增。到2016年,轨道交通客运量首次超过公共电气车客运量。
■2020年轨道交通走700米就有站
今年年底,16号线1期将开通,本市轨道交通总里程将增长到574公里。到2020年,北京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将有望达到900公里;地铁线路也更加密集,市民在中心城区平均走700米到1000米,就能有一座地铁站。
■2020年五环内自行车道将达3200公里
去年,本市完成慢行系统改造100公里。2020年,五环内自行车专用道将达到320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