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专题 > 关注 > 正文

多为进城带孩子 融入城市障碍多 如何让“老年漂”稳起来?

2016-01-12 作者:盛丽 刘欣欣 来源:劳动午报

 
  提到“漂”,给大多数人的感觉是不稳定。在不少人将“漂”和年轻人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其实这种不稳定的漂状态也悄悄发生在老年人身上。所谓“老年漂”可以概括为,离开家乡来到城市与子女生活的老人群体。然而语言沟通、生活方式等方面遇到的障碍,让这个群体有不少困惑。在此,呼吁社会通过多种办法,让“老年漂”稳起来。
  走访:为照顾儿女“漂”在异乡
  调查中,记者发现近些年“老年漂”群体并不在少数。是什么原因,让原本该踏踏实实生活的老人,离开家乡成为“老年漂”?不少人也给出答案。其中,照顾儿女这个原因被多次提及。
  2014年,王老先生和老伴离开家乡河南,来到北京和儿子一家团聚。5年前他的儿子结婚,从这一年开始,王老先生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爹,来北京和我们一起过。”因为性格内向,王老先生对于去北京和儿子一起生活的提议,一直推辞。
  2014年,孙子出生,老伴想照顾孙子,几经商量,最终王老先生和老伴一起来到北京,成为“老年漂”。“没办法,老家过着舒坦、自在。但是孙子没人照顾,只能委屈老人,来到北京。”王老先生说。
  王老先生介绍,儿子居住的社区,来自外地的老年人不在少数,其中多数人都是为照顾儿女,只得放弃在家乡生活。
  生活单调不能适应新环境
  调查中,记者还发现,在“老年漂”的群体中,还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况。有些老人并不是夫妻两人一起离开家乡,而是一个人来异乡照顾儿女,另一个则留在家乡做农活或者是照顾其他儿女。
  “我的邻居老张是这个情况,她有两个孩子,大女儿已经成家留在老家湖北,但是小儿子在北京上完大学,留在这工作。儿子还没有结婚,总是担心儿子不能照顾自己,所以她一个人跑来照顾儿子,老伴还待在老家。”王老先生说。
  对于“漂”在北京的生活,调查中,不少老人表示,生活有些单调。还有人表示,因为语言沟通、生活方式等不同不太能适应新环境。“其实,这种漂在北京的生活是被动的。”李阿姨介绍,她和老伴去年刚来到北京,“主要是照顾孙子,孩子上幼儿园,儿子、儿媳工作忙没办法接,只能让我们来做。”
  一大早,李阿姨送孙子到幼儿园,然后回家做家务,晚饭前再接孙子。“一天的生活中主要的任务是接送孩子,其实挺单调的。”李阿姨介绍,以前在老家的时候,她还会和邻居、老同事聊天、随处逛逛。但是来到北京后,因为普通话不太会讲,所以没怎么和邻居说过话。更没有什么娱乐项目可以参加。
  “我的性格还比较开朗,但是老伴本来性格内向,在老家的时候,他和邻居还会说上几句,但来北京后,就不怎么说话啦。这几天总是在提他自己回老家的事,但不想让儿子担心,很为难。”李阿姨说。
  声音:非京籍老人可同享优待政策
  提到“老年漂”这个话题,不少人表示应该重视这个群体,不仅仅是生活,还有文化需求。“做为儿女,应该多和父母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并不是将父母留在身旁,就是孝顺。虽然来到大城市,父母在生活环境上会有所提高,但是老人的内心关注也不能轻视。”从事社区工作的赵女士说。
  她建议,相关部门要重视“老年漂”这个群体,想办法帮他们解决难题。“比如,有关部门可以考虑建立外来老人社会组织,还可以通过社区组织的活动让老人尽快适应环境。”
  预计到2020本市常住老年人口将超过400万,占到总人口的20%。在基层通过多种方法破解“老年漂”各种困局的同时,政府部门也在制定相关政策,给于这个群体更多的实惠。
  2013年7月1日起,新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实施,规定“对常住在本行政区域内的外埠老年人给予同等优待”。即日起,在京居住6个月以上的非京籍老人,可持《暂住证》等材料到相应居(村)委会办理《北京政府部门市老年人优待卡(证)》,凭该证件可与本地户籍老人同等享受9项优待政策。
  2015年,市民政局发布由市民政局等27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北京市老年人优待工作的意见》。在保留现有优待内容的基础上,扩展到卫生保健优待、交通出行优待、商业服务优待、文体休闲优待六大项共44条具体优待政策。其中,加快建立养老服务评估制度、65周岁及以上的本市户籍和常住外埠老年人持北京通-养老助残卡免费乘坐市域内地面公交车等内容均被列入优待项目之内。
  破解:社区活动让老人适应环境
  调查中,记者发现对于一些社区已经着手组织各种活动,以此来让“老年漂”这个群体尽快的适应新环境。对此,奥运村街道的做法是联手专业机构打造“幸福养老大课堂”,用这个办法来让“老年漂”文化生活更多彩。
  在引进“幸福养老大课堂”之前,奥运村各社区也都有自己的一些文体队伍,诸如“奥之光”五环艺术团、奥运村诗书画协会等等。这些自发组织的文体队伍,大都是自娱自乐,少有名师指点。各社区之间相对闭塞,文体队伍缺乏交流。另外,外地老人也很难找到门路参与其中。
  这样的困局,在2010年找到了突破点。奥运村街道联合全国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活动组委会、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北京东方妇女老年大学,引进北京市首家“幸福养老大课堂”。就这样,2011年3月9日,奥运村“幸福养老大课堂”正式开班,也为“老年漂”单调的业余生活打开了一扇窗。
  课堂采用远程教育与现场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免费为老人提供养老、助老、养生等教育服务,本来只开设系统的养生课和兴趣班,包括书法、绘画、摄影,随后又增加了舞蹈、合唱、时装表演、管乐等,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和老人们的选择余地。
  在老年大学结识到新朋友
  零散的文体队伍变成了“正规军”,这让外地老人也找到不错的去处。不仅是奥运村街道努力探索着破解“老年漂”的种种困局,安贞街道也将传统的老年大学,结合外地老人的需求,进行了个性化定制。对此,61岁的李珍感受很深。
  李珍的老家在湖南,唯一的儿子在北京的一家建筑设计院工作。2011年,她和爱人王宏来到北京帮忙照顾孙子。一晃3年过去了,孙子上了幼儿园,清闲下来的李阿姨将目光对准了安贞地区的老年大学。
  “我在街道的报纸上看到了老年大学的招生介绍,于是就报名了。”李珍和爱人一起参加了老年大学开办的课程,李珍报名上了书法班,王宏报名上了计算机班。
  从最简单的撇和捺都不知道怎么写,到如今能够顺利地写一篇文章,这背后离不开她的勤学苦练。现在她已经开始学隶书了,每次课后老师也会给她留一些作业。最近一段时间,李阿姨都在写《曹全碑》。
  “书法班要办一个展览,每个人都要上交作品,人家基础好的一个小时就可以写好了,我基础差,写得也慢,一个字要写很久。”李珍笑着对记者说,自己的脾气有点急,干什么都风风火火,不容易静下心来。自从开始写毛笔字后,觉得自己的脾气也慢慢变好了。
  自打参加了计算机班,王宏不仅学会了上网,还每天手机不离手,经常发微信和多年不见的朋友们沟通。
  此外,李珍和王宏说,参加老年大学最大的收获就是在小区内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再也没有以前人在异地的孤独感了。“来了北京这么多年,这才头一次感觉到融入了这个城市。”
  记者了解到,为丰富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安贞街道每星期一、三、五举办计算机班,星期二举办书法班,星期三下午举办绘画班等,目前每个月都有近200人次参加学习活动。合唱、围棋,摄影和英语等课程也正在筹备。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