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毕业生“有业不就”为哪般?“啃老族”、“创业族”、“微商族”增多,“待定族”观望
2016-01-11
作者:闵丹 任洁
来源:劳动午报
进入2016年,离校未就业大学生们也开始打响了就业的“攻坚战”,有媒体预估,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在770万以上,加上出国留学归国人员以及处于待业的往届毕业生,预估届时将有1000万人竞争有限的工作岗位。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底,北京生源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6.9%,人才市场上企业的需求也比较旺盛。在记者走访中发现,随着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和90后毕业生个性化就业意识增强,大学生中“有业不就”的情况也很突出,除了一些不愿就业的毕业“啃老族”,选择“待定”的毕业生,不少大学生投身到创业热潮,更通过微商、专车等渠道实现多元化的“就业”。
走访:手持三份录取通知 还是想实现创业梦
“这两年创业太火了,看着电视上、网络上的各种‘路演’,让我的心情也特别的激动,仿佛心中燃烧着一把熊熊的火焰。”在日前的一场毕业生招聘会上,记者遇到了90后的毕业生小胡,意外的是,小胡没和记者聊他期待的企业和薪酬,而是提及毕业后他也许会投身到创业的大潮中。原来,小胡是一家重点大学的毕业生,招聘会的门票是学校统一发放,家长也对他进入国企或外企充满了期待,但他更想自己做点什么。
在当天的招聘会上,互联网的企业不在少数,对于小胡这样已经在大学期间就制作视频作品且有一定实践基础的,非常受到企业的青睐。他告诉记者,手上其实已经有三个企业的录取通知,薪水也很可观。但面对眼下的互联网+的热潮,他不想只做“流水线”上的一员,还是想通过自己的创意和想法能做一些有自己想法的产品。他的目标是音乐、影视类的项目,目前已经和几个同学在谋划,初步形成了方案。“如果可能,还想带着项目参加几个创业类的比赛,一是增长见识,学习经验,另外还能推广品牌,获得扶持。”小胡表示,目前,有岗位应该不是最重要的,还是应该趁着年轻多实现自己的想法。
高不成低不就 90后毕业当上啃老族
一看到每天在家里晃荡,不是打游戏就是闷头睡觉的儿子,老徐头上就青筋直跳,就想躲在单位不回家。吵过闹过,各种方法都使尽了,儿子就是不出门工作。“我是上辈子欠他的啊。”老徐懊恼地说道。
老徐就一个90后儿子,从小娇生惯养,一点重话都舍不得说,一样家务活都没让他做过。儿子2013年从一所三本院校毕业,老徐本以为自己的养儿任务完成了,可是谁知儿子毕业后没多久就当上了啃老族。刚开始儿子还出去找过工作,半年换了三家公司,每家都干不长,最短的只干了一周,长的不过两个月。家人问他原因,儿子懒懒地给了三个字,“不痛快。”原来,小徐刚进单位,干的是基层岗位,领导、老职员安排他做各种杂活儿,他不乐意每天干文员的杂活,嫌业务员太累,技术活又做得不熟,高不成低不就,很难找到可心的工作。
半年后,小徐辞掉最后一份工作,彻底回了家,再也不去找人才市场了。老徐开始忍了忍,之后不禁唠叨,但说了一段时间还是不管用,父子俩没少吵。发现怎么说也没用,他无奈地放弃劝说,“反正家里不缺这点钱,他不愿干就不干了吧,早晚他会自己想明白的。”
不就业试水做微商 提前融入社会
当然,随着经济发展,收入多元化使得稳定就业已不再是收入的唯一渠道,微商、专车司机、艺考家教,甚至炒股、理财……这些非正式职业同样能带来一定的收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一批待业大学生。
平时就爱网购的莎莎一直对护肤品“挺有研究”,在大四上学期,她就试水做起了微商,代理了一款化妆品,不用自己忙碌的进货发货,只动动手指,转发广告,以及向顾客介绍产品就可以赚钱。摸清门道的莎莎第三个月就挣到了当月的生活费,让她自己也觉得获益匪浅。“以前觉得别人开店很麻烦,现在自己做,虽然也会碰到难题,但是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就很有动力去做。”还有半年就要毕业,莎莎并不像别的同学那样急于找工作,而是参加各种微商的培训,她觉得尽管这是非传统意义上的正式职业,但可以提前接触社会,也为以后自己的事业打下基础。
调查:四大专业失业率最高
据第三方调查机构麦可思调查发现,2010~ 2014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失业率呈现下降趋势,2014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失业率为7.9%,而2010届这一数字为10.4%。在近五届未就业大学生中,继续求职者变少,“待定族”增多。
据麦可思数据显示,本科院校2014届毕业生失业率(7.4%)比2010 届(8.8%)下降1.4个百分点;高职高专院校2014届毕业生失业率(8.5%)比2010届(11.9%)下降3.4个百分点。同时,不同专业毕业生的失业率也存在差距。在2014届本科毕业人数最多的100位专业中,失业率最高的专业为应用物理学(15.2%),其次为表演、音乐表演(均为13.4%);在2014届高职高专毕业人数最多的100位专业中,失业率最高的专业为语文教育(14.7%),其次为畜牧兽医(14.4%)。
越不就业找工作意愿越低
调查人员发现,虽然部分大学生没有就业,但这个群体并不意味着“毕业即失业”,因为有些人并不把找工作视为当下的目标。在2014届各类院校毕业生的未就业人群中,约半数还在继续找工作,其中本科42%,高职高专58%,超过三成为“待定族”(本科28%,高职高专42%)。
进一步对比未就业人群的分布比例会发现,在最近五届的毕业半年后未就业大学生中,继续找工作的比例逐渐降低,而“待定族”比例则呈现上升的趋势。分学历看,在毕业半年后未就业的本科生中,“还在找工作”的比例由2010届的57%下降至2014届的42%;“待定族”和“准备出国读研”的比例则呈现上升趋势,2014届分别比2010届增长8个和4个百分点。在最近五届毕业半年后未就业的高职高专生中,“还在找工作”的毕业生比例由2010届的76%下降至2014届的58%,“待定族”比例则从24%增长至42%。
就业专家分析,“待定族”比例的提升可能与大学生毕业后除了马上就业,还有更多选择有关。
措施:高校专业设置与定位将直接影响学生前途
麦可思研究发现,在2014届本科院校毕业半年后的“待定族”中,有25%的毕业生在准备公务员考试,有12%的毕业生准备创业;在2014届高职高专院校毕业半年后的“待定族”中,有22%的毕业生准备创业。
就业专家指出,学生未来的市场竞争力,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专业设置与定位,因为后续的相关学习将直接影响最终的培养质量。为保证学生将来能顺利进入职场,有更大的发展空间,高校的专业教学必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专业建设必须与时俱进。高校专业建设究竟如何才能紧跟时代?扎堆开设热门专业显然绝非解决之道。高校不妨从教材更新、课程结构调整以及跨学科专业培养等实处入手。
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表示,如果毕业生没有找到心仪的用人单位,可将档案转至生源地或经学校同意暂时留在学校,按照政策学校只代为保管两年。如果超过两年未落实工作单位,学校会将档案转至毕业生的生源所在地。
为了帮助校友求职,美国众多高校都为毕业生提供了终生求职服务,包括提供职位信息、简历修改和面试指导等就业的基本服务,还有一些特色服务,比如建立校友人脉圈实行互助、搭建职业信息平台、提供一对一职业规划咨询等。据悉,从2016年开始,教育部要求高校要建立未就业毕业生的统计机制,以便进行精准的服务。
100场就业指导帮大学生择业
2015年10月起,北京市多部门启动了高校毕业生服务季,服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为方便用人单位了解和掌握北京地区各高校毕业生生源信息,提高用人单位招聘高校毕业生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服务季期间,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将重点加强校企毕业生人才信息供需对接工作。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www.bjbys.net.cn)开通“北京地区2016届高校毕业生生源信息查询系统”,免费发放《北京地区2016届高校毕业生生源信息专刊》,组织高校进入招聘北京高校毕业生相对集中的企业集团进行供需对接等举措,将为用人单位招聘北京高校毕业生提供全面的人才信息资源,满足用人单位多样化的岗位招聘需求,促进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
服务季期间,北京地区各高校利用本校就业服务资源或邀请资深人力资源专家,在举办各类就业供需见面活动的基础上,积极为2016届高校毕业生提供内容丰富的各类就业指导主题活动。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100余场面向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帮扶培训也将持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