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寂寞 躲清静 烦堵车 下班仍不走 你是职场赖班族吗?
2016-01-07
作者:盛丽 王路曼
来源:
回家后自己一个人无所事事、已婚人士不愿意面对家人唠叨、怕堵车想错开晚高峰……如今,职场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赖班族”,他们下班后仍不愿离开,宁愿继续待办公室,借电脑、手机打发时间。对此,专家建议,这类人群可通过参与各种健康的活动、扩大社交圈。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不少单位已经通过延长“职工之家”等设施的开放时间,让职工下班后有地方参与集体活动。
调查:
单身族怕寂寞 一日三餐都在单位解决
对于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下班后能够赶回温暖的家中,边吃晚饭边看电视或者和家人聊天,是件可以消除上班疲惫感的万能妙招。然而在调查中,记者发现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即便听到下班的“号角”,却仍旧心甘情愿地留在办公室“主动加班”,他们也因此被称为“赖班族”。
调查中不难发现众多的赖班族中,单身者不在少数。当问及赖班的原因时,记者听到最多的是:怕寂寞、无聊、想找个人聊天。李璐任职于一家事业单位,来自河北的她,已经在北京打拼快三年。为上班便捷,她租住的房子距离单位只有3站地。
“每天我7点半起床,大概8点赶到单位,在食堂吃过早餐,然后回到工位工作。”李璐介绍因为单位设有食堂,所以李璐一日三餐都能在单位解决,再加之北京并没有亲戚,所以她在单位的时间远远大于回到租住房的时间。
“下班还可以到食堂吃晚饭,干净又便宜,而且在单位可以上网,这样就算‘加班’也不错。”李璐表示,平时工作忙,她又是一个人居住,所以没什么人可以聊天。“回家之后一个人觉得很寂寞,不如待在单位,吃喝玩乐都能解决。”
为避开交通拥堵 主动留在单位加班
采访中记者发现,还有很多人赖班是因为习惯。徐凯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人事专员,工作一直勤勤恳恳。因为公司离家很远,他每天先开车15分钟到地铁站,然后再搭乘1小时地铁到公司上班。
“谁不想下班马上回家,可我上下班的这段路程跟打仗似的。”徐凯有些无奈地告诉记者,他在双井地铁站附近上班,因为地处CBD核心区,每天早晚高峰时段,任何交通工具都非常拥挤。为了躲开晚高峰,徐凯宁愿选择下班后等一个小时再回家。
徐凯说,现在,他很享受独自在单位办公的感觉:“因为很安静,所以注意力容易集中,正好可以处理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
像徐凯这样,因为交通困扰而习惯“赖班”的职工非常多,职工老李也是其中一个。按公司制度,下午6点,老李就可以下班了,但每天老李都要等到7点半左右才离开办公室。他笑着对记者说,“城市交通拥挤,错峰出行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减轻交通压力,这也算得上是绿色出行了。”
而对于赖班这件事,30岁的陈丽则略显被动:“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整个办公室里都习惯晚下班了。”陈丽告诉记者,她所在办公区域比较开放,老板和员工们只隔了一扇玻璃窗,“老板在加班,谁都不好意思先走。”
有一次,陈丽一个同事因为家里有急事,在老板眼皮底下按时下班了,反而被恰巧经过的主管领导有意无意地询问:“怎么今天这么早就走了?”“这一句话,让那位同事心里忐忑了很久,生怕领导因此给她穿小鞋。”陈丽苦笑着说。
现如今,陈丽和同事们大都变成了“赖班族”,即便已经完成了一天的工作,也要凑在一起上网购物或随便聊聊天,打发一段时间。“老板喜欢勤快的职工,更愿意看到大家加班努力工作,即便是做做样子,也生怕给领导留下坏印象。”陈丽无奈地耸了耸肩。
声音:
“赖班族”折射职工情绪管理缺失
据了解,“赖班族”这个词已经被收录到《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提到这个话题,虽然不少职工表示这种特殊的“加班”方式可以帮助单身职工消磨时光,但是也有一些管理人员表示,“赖班族”的行为对于用人单位管理秩序有一定影响。
“职工上下班都是有规定的,并不是根据职工的个人心愿任意安排。下班不及时离开单位,耗在工位上,上网、聊天,消耗单位的能源不说,还容易影响其他正在正常加班的职工。”一家企业负责人说道。
也有专家提到,“赖班族”现象不能轻视。专家提到,生活节奏快和工作压力大,让不少人的情绪受到干扰,而“赖班”现象折射的正是人们情绪管理的缺失。建议这类人群可尝试着通过参与各种健康的活动、扩大社交圈,让下班后的生活过得更多彩。
“其实街道、社区、职工所在的单位也可以多组织些社团来活跃职工的业余生活。”职工方华说。据了解,不少基层工会就组织各种职工社团。比如,北京邮电大学现有校级教职工协会10余个,涉及体育、文艺多个种类,包括乒乓球协会、桥牌协会、芭蕾协会、足球协会、健走协会,以及首都女教授协会北京邮电大学分会之舞蹈团及合唱团等。这些协会在校工会统一管理下,以教职工的兴趣爱好为基础、以自愿组建为原则,通过活动,通过开展活动,加强教工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了解,满足教职工的文化、健康需求。
破解:
职工之家全天开放 丰富职工业余生活
为了丰富职工的业余生活,近年来,全市各级工会进行了积极探索。2013年,为推进首都服务型工会建设,市总工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创新基层单位“职工之家”建设提高服务职工能力的意见》,在全市企事业单位、机关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基层工会以“会家合一”的形式,在坚持和继承以往“职工之家”功能和内容的基础上,赋予建家新内涵、拓展建家新内容。
意见要求,新形势下的基层“职工之家”建设要做到“亮牌子”、“亮身份”、“亮制度”、“亮项目”、“亮程序”。据了解,加强和创新“职工之家”建设是首都服务型工会建设的新突破,是工会三级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总工会将在5年内建成1000家达到“设计标准”的“职工之家”。
对很多外地职工来说,下班后的业余生活大多比较单调,特别是住在企业宿舍的职工,他们下班后离开岗位只能回到宿舍,无所事事。而“职工之家”的出现,无疑成为职工们活动的精彩场所。
在北京古船米业有限公司生产部,就有20多名职工住宿在企业,“他们吃住在厂区,又不熟悉周边的环境,所以难免生活乏味。”古船米业工会副主席孙树森告诉记者,为此,该公司工会响应京粮集团的号召,加强基层职工之家建设,增添了更加方便职工生活和娱乐的设备。值得一提的是,古船米业的职工之家特意延长了开放时间,让职工下班后也可以在职工之家进行集体活动和休息。
记者看到,在古船米业生产部的职工之家内,不仅有免费的无线网络,更配备了桌椅板凳、书籍、投影仪等基础设施和设备。职工可以在此上网、看书、看电影、唱歌。
“关心和关注职工业余生活,也是工会的服务项目之一,我们希望,通过丰富职工8小时以外的生活,让其感受到企业的温暖,增强企业凝聚力。”孙树森告诉记者,像生产部这样的职工之家,在古船米业其他厂区和项目上都有,2016年,他们将继续丰富和规范企业基层职工之家建设,让职工之家成为职工业余生活的“暖心窝”。
在古船米业公司顺义马坡厂区内,有一个极具文化内涵的场所——“廪实斋”,那里书香浓郁,远离生产工作区,是个难得的清净之所,“廪实斋是我们为喜欢书画的职工提供的活动场所。”孙树森告诉记者,职工可以在工作之余到那里去练习书法。
此外,因为环境优美又清净,那里也被工会设为职工的“心灵驿站”。“所谓心灵驿站就是让职工有个说话和倾诉的地方。”孙树森把廪实斋里的两个房间,专门设为恳谈室,职工在生活中、工作上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到工会的“心灵驿站”寻求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