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时、P+R、立体式停车 多方出招打通微循环 破解“停车难”
2015-11-15
作者:盛丽 孙艳
来源:劳动午报
错时、P+R、立体式停车
多方出招打通微循环 破解“停车难”
“停车难”已成为如今很多大城市中心城区的老大难问题。机动车数量的快速增长使得停车泊位的需求日益增大,而停车场缓慢的建设速度却无法跟上这样的增长节奏。车位缺少规划、乱停、胡停,让原本有限的停车空间变得更局促。对此,有关部门根据实际需要,想办法破解难题,打通停车微循环。
【难题一】 为停车提前占位等候
“老妈,快给我占个车位。”晚上6点即将回家的市民王婧赶快给家人打电话,由于她居住的老社区停车位有限,所以,自从买车以来“停车难”成为她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社区中的车位有两种,一种是固定车位每月交150元,一种是不固定车位每月交100元。我买车比较晚,没有固定车位,所以每次找车位都很头疼。大家为抢车位还常发生口角。”王婧说。
调查中,王婧面对的这种现象并不少见。“闺女,等你上完舞蹈课就直接回家,要不又没车位了。”家住大兴泰中花园的孟女士,自打2006年搬进来后,停车问题越加苦恼着她,现如今给女儿放学报个兴趣班都发愁回家没地方停车。
孟女士告诉记者,刚开始搬进这个小区的时候,可能是入住的人还不太多,车位还算好找,自己家楼下没有,最起码在别的楼下能找到。“现在可不行了,晚上七点回来就不好找了,不想多兜两圈就得挡别人车停,留个电话。”
【破解一】
部分机关停车场开放
其实早在2011年,为解决本市中心城居民“停车难”问题,市政府带头开放机关大院停车场,实行“错时停车”。当年,位于槐柏树街的市府办公区首次对外开放内部停车场,满足了周边居民的需要。
据了解,开放时110个停车位方便周边居民晚间停车,停靠时间是工作日的18时30分到次日的7时30分,节假日可全天停靠,月收费150元。如果居民的车辆遇到次日限行、外出旅游等情况,可提前与大院管理方联系,以便为其安排一个可以长时间停靠的车位。
此外,为解决居住区停车位供不应求的难题,本市还出台了《关于做好本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停车场错时开放的通知》,提出企事业单位停车场“错时开放”的工作思路和进度要求。
在市交通委、发改委、交管、城管部门出台的《关于加强本市居住区周边停车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中,还明确居住区周边停车区域的划分原则、优惠收费标准、停车位申办程序等,保障居民基本停车需求。
对此,不少市民在拍手称赞的同时,期待更多的机关单位停车场的大门能向附近居民敞开。王婧表示,如果能将社区附近的机关单位的停车场、学校操场对外开放,盘活这些停车资源,对解决居民停车难不失为不错的办法。
P+R停车场停车更舒畅
据市交通委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市在5号线、八通线、4号线、房山线、昌平线等地铁沿线累计建设了30个P+R停车场、建成P+R停车位5155个;2013年,在地铁14号线张郭庄站、园博园站等站点累计建设了10个P+R停车场、建成P+R停车位2797个。
市民张萌居住的社区距离地铁站还不算远,但是由于居住密度大,开车的人又很多,所以出现停车难的问题。“我发现将车停在地铁站P+R停车场,不仅让出行顺畅,还能解决停车难的问题。”
P+R停车场即换乘停车场,早上驾车停进P+R停车场,然后去换乘地铁抵达工作单位,下班后再坐地铁到达停车场,驾车回家。据了解,2014年,全市首个P+R立体停车场改造项目——通州北苑P+R停车场启动。通州北苑站P+R停车场由公联交通枢纽建管公司运营,是北京P+R停车场两个运营商之一。经过立体停车场改造后,这里将矗立起一座4层的停车楼,停车场总建筑面积达6389平方米,总停车位为299个,其中机械停车位231个,地面停车位68个。而其现有车位仅140个。
【难题二】
胡同停车空间有限
“车停路边不安全,还容易被贴条。胡同太窄,找个车位太难了。”市民王先生提到停车一肚子苦水,“都说社区停车难,其实胡同停车更难。路窄、人多、车多,还交织在一起。开车难,停车更难。”对于张先生提到的现象,不少居住在胡同的市民都很有感受,面对机动车数量不断增长和胡同有限的空间,人们很是头疼。
【破解二】
立体停车开辟更大空间
2012年,为解决胡同停车难问题,本市首个胡同立体停车场在车辇店胡同完工并投入使用。这个立体停车场从表面上观察占地面积不大,它的主要停车空间设在地下。
作为东城区首个胡同立体停车试点项目,车辇店立体停车楼分为东西两个院,共七个区。采用下沉设计,地下共有三层,加上地上的一层,共有四层可供停车。
停车场设有停车管理员排班值守,车主停车时在停车区入口处的操作盒上刷停车卡,自主完成升降操作,将车停进车位。此外,车主还可以通过输入车号停车。“这个车库对于缓解胡同居民停车难问题,是个不错的办法。”市民蒋先生说。
此外,他在缓解居民“停车难”问题上还建议,“其实立体停车也可以进入楼房社区,或者是建设简易停车楼库,这些办法可以节约空间,还能缓解停车难。再有,有关部门还应该重视停车设施的维护,在社区周边道路和胡同施划停车位这些办法。”
【难题三】
没规划汽车乱停放
一到晚上9点,大兴泰中花园孟女士家的小区基本上就满满当当了,原本横着停两排车的车场,竖着再停两排,堵得严严实实的。不光是停车场,便道上、消防通道、楼门口,能塞个车的地方全塞进去了。
“我在我这帮姐妹里,算是公认的车技好,没办法,这么窄的道儿,练出来的。”孟女士告诉记者,有时候朋友来家里做客,都不敢把车开进来,技术生点儿一不小心就剐蹭。好多出租车司机一听是去这个小区,肯定不会开进来,经常是被堵里面出不去。
“你说,小区里的车位物业也不规划规划,好多‘僵尸车’在那儿常年占着车位,现在都成废品了。”孟女士的邻居提出来,小区的车位少是一方面,车位没能有序运转也是很大一个原因。小区里常年停滞不动的车辆占着地方,令人眼馋,但又联系不上车主。
家住富强东里的王先生也是因为停车问题苦不堪言,“我就不信外面的车辆随便进随便停就管不住,谁都能进来停,特别是对面医院的车全停我们小区来了,本来车位就少,再有大量的外来车,就更不够用了,挤得业主都没地方停了。”
【破解三】
社区自治居民当家做主
停车难,停车难,各有各的难,解决办法也要多种招数对待。从今年开始,朝阳区的9个老旧小区基本解决了停车难题。今年年初,朝阳区特意把解决停车难问题带上了“两会”,相关部门要通过新建停车场、推广停车居民管理委员会自治管理模式等多种方式,着力解决居民停车难题。
劲松街道、将台乡等9个小区成了试点,现在社区的停车秩序都有明显改善,基本满足了小区居民停车需求。
小区出入口,安装了电子车牌识别系统,小区内所有的车牌号全部记录在系统中,当小区车辆通过时,挡车杆会自动抬起。小区内部绿化带两旁,整齐地划上了停车位,并标有车牌号码。小区居民停车时只需找到自己的车位即可。这样舒适、快捷的回家停车,在新建小区并不稀罕,但记者告诉您,这是老旧小区劲松八区的停车改善面貌。
“我们八区共有600多辆车,没实行居民自治管理时,小区私装地锁现象严重,甚至楼道口、消防通道都被安装了地锁。”居委会负责人告诉记者,以前一方面是停车位不够用,另一方面是私装地锁导致的空间浪费。为了改变这种情况,今年年初,八区实施了停车居民自治管理,成立了停车管理委员会,极大调动了车主的积极性。
由于八区现有车位的不足,居民协商同意后达成车位使用“三优先”的共识:首先是户籍常住居民使用优先,其次本小区有房产的外地人使用优先,再次是在京有房产的外地人使用优先。最后,通过对小区停车位的挖潜和私装地锁的拆除,划出来500多个停车位。
“虽说现在还不能满足小区所有车主都有停车位,但已经很大程度的解决了问题,居委会还会接着开发小区里的废弃空间,争取让本小区的居民都能把车停进来。”该负责人表示。
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朝阳区在推广停车自治挖掘社区停车位潜力的基础上,还通过改造地下人防、错时停车、闲置空地建设临时停车场、对小区道路进行微循环等多种方式,新增停车位约一万余个,绝大部分属于老旧小区。
□本报记者 盛丽 孙艳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