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眼中的工会是什么样子的?
2015-07-27
作者:记者 金海鸥 杨琳琳 付少玮 白莹 实习记者 董志威 文/摄
来源:劳动午报
编者按
农民工是我国工人阶级的新生力量,并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全国总工会把做好农民工工作作为今年加强基层工会建设“落实年”的重要内容,专门制定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的实施方案并狠抓落实。全国总工会进一步提出,2015年下半年将确保农民工入会数量和服务质量实现双提升。为了进一步推进工会服务农民工重点工作,将更多的农民工朋友组织到工会当中来,引领包括农民工群体在内的职工队伍共同投身首都改革与建设事业,从即日起,本报推出重点关注系列“服务农民工 工会在行动”,集中报道一线农民工的具体需求与基层工会服务农民工的做法、体会,为打造工会作为农民工“职工之家”的主渠道提供新鲜经验,热盼广大读者垂注并提出宝贵意见。反馈意见可发邮件至:ldwbgh@126.com
问题 1:您知道工会吗?
问题2:您知道工会是做什么的吗?
问题3:您希望工会能为您做点儿什么?
近日,本报记者就这3个问题,在北京街头、社区、工地、餐馆等地方以“海采”的方式随机提问了30名农民工,现将这些农民工朋友的回答以“实录”的形式呈现给读者。
我们从一些农民工对这3个问题的回答中看到,正是近几年首都各级工会积极组织农民工入会、为农民工开展服务,使工会组织的影响力在农民工群体中不断扩大,许多农民工对工会的性质、特点等基本常识有了认识;许多农民工对工会组织的作用、开展的服务项目有了认同,有的还知道适时向工会组织表达自己的诉求。
同时,我们也从一些农民工的回答中看到,一些农民工对工会组织的认识还相当模糊,特别是部分零散就业的农民工对工会组织还缺乏认识、不够熟悉、不予认可——这无疑为工会组织进一步推进农民工入会和服务工作提供了切入点,即:帮助农民工认识工会、了解工会,明白如何入会以及入会能带来哪些益处,最大限度地把农民工吸引到工会组织中来;工会服务农民工工作要从农民工的具体需求出发,注重实效,特别是在维护农民工劳动报酬、劳动安全、社会保障、精神文化权益等方面,拿出有力举措,见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唯此,工会组织才能实现组织农民工、凝聚农民工、成为农民工的“家”的目标。
【观点】
工会拥抱农民工就要提供所需服务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会学院副教授 曹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工队伍最为深刻、影响最为深远的变化之一莫过于“农民工”群体的产生,并逐渐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农民工的出现不仅扩大了我国的职工队伍的规模,也改变了我国职工队伍的构成,农民工工作也成为了工会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伴随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加速,农民工群体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和变化趋势,工会的农民工工作也在不断地调整和加强,服务农民工的工作内容不断拓展,形式也日益丰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工会在服务农民工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工会提供的服务项目与农民工的需求之间存在差距。这是工会在服务农民工过程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工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其利益需求由底线型向增长型的转变。对劳动权益的诉求,从单纯要求实现基本劳动权益向追求体面劳动和发展机会转变。农民工群体的需求范围不仅仅聚焦于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方面,还扩展到了民主权利、教育、医疗、安全、救助、娱乐、精神需求等多个方面。
第二,农民工利益需求的分化与多样化。农民工群体经过三十多年的持续演进,其内部也逐渐分层分化,利益需求也出现分化。从其流动性来说,农民工群体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已经基本融入城市的农民,在城市拥有固定的工作、住所、收入较为稳定;第二类是常年在城市务工,又有一定的流动性,在城市有相对稳定的职业、收入和居住地;第三类农民工是季节性或间歇性的城市务工,半农半工的形式。伴随着这种分化,出现了不同的利益需求,农民工群体内部也产生了不同的层级。这一变化,要求农民工工作更加细化,更需要有针对性的提供服务。
第三,农民工城市融入需求强烈。农民工群体,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转变需求强烈。农民工职业流动和社会身份转变的不一致、不协调是农民工问题的症结所在。农民工群体当前身份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由个体劳动者变成雇佣劳动者,由农业劳动者变成工人,由农村居民转变为城市居民。这三个方面的转变都需要一定的条件,需要进一步打破二元社会结构,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等各个方面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
较之农民工需求方面的变化,当前工会提供的服务项目显然出现了一定的差距。这个差距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供的服务项目不能满足农民工日益增长的需求,服务的内容还难以完全关切到农民工日益扩展的需求。二是服务项目不够贴切,并不能直击农民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困难最操心最忧虑的实际问题,很难把握农民工最现实的实际问题。三是服务项目需要更加细化,更具有针对性。农民工群体的分层分化,对于工会服务项目的细化、针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再笼统地去开展服务。
(二)农民工对工会的认知率不高,工会组织对农民工群体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仍需加强。虽然近年来,工会组织在农民工群体中的影响力增强了,但农民工对于工会组织的作为和作用的认知却仍然有待提高。认知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农民工加入工会组织的积极性,影响工会组织对于农民工的吸引力。工会组织在对于自身性质、地位、职能等方面的宣传往往沿袭传统的方式,难以适应当下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认识事物的方式。
(三)建会难。把农民工切实有效的依法组织起来,组建工会是维护农民工权益的重要方式,是为农民工提供有效服务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农民工建会工作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工会会员总数达到2.8亿,其中农民工会员总数达到1.09亿。但是对于2.7亿的农民工总量来说,农民工建会工作仍然任重道远。建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农民工的流动性强;其二,我国相关的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立法过于原则、体系不完善、法律效力低、法律责任不到位等问题使农民工建会困难;其三,部分单位对新建企业组建工会和吸收农民工入会有畏难情绪,主动性不够;其四,入会的形式仍需根据不同农民工群体的特征不断创新。
(四)工会在农民工服务的过程中,对于农民工主体性作用发挥不够。工会服务农民工工作并非仅仅是资源的提供者和发放者,更需要发挥农民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农民工能够自觉地参与到自身权益的维护和利益的提高。当前工会在服务过程中,往往缺乏对农民工群体的动员,缺少对于农民工需求和利益诉求的了解,同时也缺少对于农民工群体中工会积极分子的培养,这样服务的过程就成为单向度的服务提供。因而,工会在农民工服务过程中往往难以得到农民工的有效支持和参与,使得服务本身的效果大打折扣。
基于以上四点,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工会在服务农民工群体的过程中,对于农民工群体的需求要进行充分的评估,把握农民工当前最为迫切的需求,积极回应农民工需求的增长,提供更加细化更有针对性的服务。在实际的服务过程中,要以农民工现实需求为导向,围绕农民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困难最操心最忧虑的实际问题。
(二)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的形式,提高农民工对于工会组织的认知率,增强工会组织对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三)创新工会组织形式和入会方式,扎实推进农民工集中入会行动,最大限度地把农民工组织起来,使得工会农民工服务工作在组织化力量下有效地进行。
(四)在服务农民工的过程中,进一步发挥农民工的主体性作用。要充分地调动农民工自觉地参与到服务工作中,培养农民工工会工作的积极分子,发挥农民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专家简介:
曹荣,男,1983年生,法学博士,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劳动社会学、农民工问题研究。代表性专著有《博弈·制衡·和谐:中国工会的博弈制衡与和谐劳动关系建构》、《同构与转换》等,发表论文数十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全文转载,主持和参与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多项,2015年获得“全总机关青年岗位能手”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