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雷锋精神永在——职工志愿服务那些人和事
2015-03-17
作者:陈曦 陈艺 王路曼 余翠平
来源:劳动午报
您参与过志愿服务吗?在我们的职工中就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自己的点滴爱心,传递着温暖、友善与和谐。事虽不大,却收获了巨大的精神财富。他们就像雷锋那样,点燃自己,温暖他人。他们就是职工志愿者!记者采访了几位职工志愿者,让我们分享他们参与志愿服务的经历和感受吧。
“红马甲”主动出击 自编宣传口号
人物:刘竞
岗位:北京海洋馆工会干部
志愿感言:我奉献出的是爱心,收获的却是幸福。
“欢迎参加无偿献血,把爱心献给别人,把健康留给自己……”中关村海龙大厦前的无偿献血采血点,身穿“红马甲”的刘竞不停地喊着宣传口号。只要看到有人驻足,他便会迎上前去,热情的介绍无偿献血的相关情况。
“献血疼不疼啊?会不会染上病啊?”一位年轻姑娘问。“要说完全不疼,肯定是骗人的,就是进针、出针的时候疼一下,采血过程中肯定不疼。我们采血用的都是一次性的器具,不会让您染上传染病。”刘竞笑呵呵地介绍着,看姑娘还是紧锁眉头,他接着说,“没关系,我第一次献血的时候也有很多顾虑。”
“我是先献血,然后才做志愿者的。”刘竞告诉记者,2008年,四川大地震的时候,他和很多人一样,希望除了捐款捐物,还能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灾区人民。“我想,灾区有很多受伤的人,也许我可以通过献血的方式帮助他们。”
从那时开始,他已参加无偿献血40余次,捐献成分血95个单位。在积极投身无偿献血的同时,2011年7月,他还加入到首都无偿献血志愿者协会,利用休息时间,宣传无偿献血这项公益事业。
“最初,我是坐在宣传台前等人来问。我们的采血点紧挨电子商城和地铁口,客流量不小,可都是上下班和购物的人,他们有明确的目的地,想让他们在路途中主动去了解、参与无偿献血,确实比较难。于是我就想到,可以通过喊口号的方式,引起他们的注意。”刘竞说。
于是,刘竞开始自己编写宣传口号。最初,他写的都是激励和劝导型的口号,后来,他开始根据季节和节日等来编写。比如冬天他会喊“欢迎参加无偿献血,有爱就有温暖,有爱就有希望。” 母亲节的时候,他会喊“感知父母养育之恩,无偿献血援助他人。”
想做个好的无偿献血志愿者,不仅要懂得沟通的技巧,还要了解很多血液知识。为此,他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在网上查找资料,也会积极向医护人员、协会老师和其他志愿者请教。每次志愿服务结束后,他还会将当天遇到的问题和个人感受记录下来。“现在,我已经有两本《志愿服务日志》了。将来,这就是我最珍贵的纪念。”刘竞说。
半成品蔬菜送上门 空巢老人省事省心
人物:杜小龙
岗位:东城区某饭馆老板
志愿感言: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体现我的人生价值。
“东华门地区有不少空巢老人,吃饭对于他们来说是个大问题。我没有别的能耐,给他们送点半成品的蔬菜,让他们省点事儿。” 上周五,饭馆老板杜小龙像往常一样又起了个大早儿,择菜、洗菜、装盒,和伙计们一通忙活。
其实,从2013年起,杜小龙就开始为东华门7个社区的67位空巢老人免费送半成品蔬菜。这天,他第一站就来到了多福巷居委会,在跟工作人员闲聊的时候,听说空巢老人张友文最近在家做饭不积极,不按顿儿吃饭,他有点着急,亲手提着一份菜,直奔老人家里,要看个究竟。
“小龙,怎么还亲自来了?”看到杜小龙,老人一边把他迎进门一边问。“听说您最近不爱做饭,是身体不舒服吗?您就直接去我饭馆吃吧。”听到这,老人忙说:“我没毛病,就是天气暖和了,我遛弯儿走的有点远,所以有时候回来晚,就把三顿变两顿了。”“我还是把手机号留给您,再不想做饭的时候,您就给我打个电话,我把饭菜直接送您家来”。杜小龙笑呵呵地说。
“我原本就是一个普通农民,没什么文化。但是很早以前就有一个心愿,等以后有了钱,一定要尽最大努力去帮助别人。”杜小龙告诉记者,他的老家在四川广元。14岁辍学,孤身外出打工。这几年,他辗转到过山西、河北,最后在北京落了脚。
“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饭馆里的杂工,白天洗碗、洗菜、打扫卫生,到了晚上,我就偷偷钻研烹饪技术。为了省钱,有时我会悄悄把大厨扔掉的萝卜捡回来,练习雕刻。”杜小龙回忆说,就是这样不断地努力下,他最终考取了国家特二级厨师证。从1998年至2004年的七年间,他先后在7个不同的城区开过8家饭馆,屡战屡败。直到在东城区开了现在的饭馆,他才终于尝到了成功的滋味。
有了稳定的收入后,杜小龙开始实现他很久以前立下的誓言。为困难户免费送餐,在门头沟清水小学设立奖学金、资助困难小学生,帮扶下岗职工。另外,他已连续8年参加无偿献血,现在还是造血干细胞、眼角膜、遗体捐献的志愿者。
立足社区服务 老人有了“小棉袄”
人物:刘义婷
岗位:文明引导员
志愿感言: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王大爷,看看这几本书,您喜不喜欢!”不久前,丰台右安门街道公共文明引导员窦珍学雷锋志愿者服务队的7、8名志愿者,在刘义婷的带领下,利用休息时间来到右安门街道玉林东里一区社区王大爷家,看望他的同时,还送去了他喜爱的图书。
“王大爷今年80多岁了,老伴已过世,孩子们又忙于工作,所以平时总是一个人在家。”刘义婷介绍说,最初听说王大爷的情况后,她就决定要定期带着志愿者到家里看望他。
“老人家虽然年事已高,但非常喜欢看书。政治类的书籍,还有古典名著,都是他的最爱,我们每次去的时候都会拿上几本书,给他解解闷儿!另外,还会顺便帮他打扫打扫卫生,购买一些生活用品。”刘义婷说。
志愿者们和王大爷聊着天,原本冷清的屋子顿时热闹了起来。刘义婷一边问着王大爷的近况,一边拿起扫帚开始扫地,其他志愿者也陆续开始擦玻璃,收拾桌子。不一会儿,大家就把王大爷家收拾得干干净净。
“说实话,我平时都是独自在家,挺孤单的。可是只要这些志愿者一来,我这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他们忙里忙外的,帮我收拾,家里干净了,我这心里也亮堂了。尤其是小刘,特别能干,对我还特别好,就跟我亲闺女一样。”王大爷看着整洁的屋子,高兴得合不拢嘴。
这样的场景,在刘义婷看来,再平常不过了。退休前,她曾是一名建筑工人,一直热心公益事业,做志愿服务已有9年。
2013年11月,丰台右安门窦珍学雷锋志愿者服务队成立后,她很快加入了进来,如今这个服务队已有52支分队,志愿者6000余人,其中由文明引导员组成的服务队已扩展到95人。
刘义婷带领着队员们立足丰台右安门街道,参与了助老、助残、清理小广告、开展垃圾分类回收等15个方面的活动,志愿服务已达上万人次。
“我这人就是闲不住,不管是啥事,只要能让社区环境更好,人情更暖的,咱都带头去干!”刘义婷说。
心理服务指点迷津 助人也自助
人物:王也丹
岗位:密云县文联职工
志愿感言:志愿服务是件让我和身边人都感到快乐的事。
王也丹是密云县文联的一名在职职工,从事文学编辑工作。平时,自己也会进行文学创作,小说、散文等作品常在国家级、省市级期刊、报纸上发表。但她还有另外一种身份,那就是密云县果园街道心理服务中心的一名志愿者。
“文学是人学。所以,我对研究人的心理,或者说人性很感兴趣。”这就是王也丹学习心理学知识的原因,而如今成为一名心理服务中心的志愿者,王也丹说,“我感谢心理学让我学会了自助,我也十分乐意分享这份心得和体会,助人于困惑之时。”
“有人说,心理学是一门与人类幸福密切相关的科学。的确,心理学与日常生活与工作息息相关。比如,情绪、压力对健康的影响是心理学研究内容之一,了解了这些,就会理智地对待自己的情绪与压力。再比如:生活中,谁都免不了痛苦与烦恼,如何才能解脱?做阿Q,自己劝解自己,这是一种方法。但最有效的,还是移情。即:转移注意力,做别的事情。这样,自然就会忘记或减轻痛苦。”王也丹一边向记者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一边颇为感慨地说,“其实学点心理学,首先能自己帮助自己。”
2011年,王也丹加入了密云县果园街道总工会成立的心理服务中心。走进社区、走进民政局,走到职工居民中间,义务提供心理服务,成了她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王也丹眼里,心理咨询师或者心理疏导师,如同西方国家的牧师,在倾听的同时,还要适当的“指点迷津”。“在民政局离婚厅做离前疏导过程中,我发现,尽管离婚者的年龄、职业不同,离婚原因各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夫妻间缺乏沟通,对对方的心理期望过高,致使婚姻危机。”王也丹说,这时,心理师要做的不是告诉他们该离还是不该离,而是倾听、分析、梳理、缓解他们的情绪,让他们有个缓冲,而这个缓冲可能会挽救一段婚姻,也可能会让当事人逐渐趋于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