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午报头条 > 正文

北京发布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 老城保护将重点打造13片文化精华区

2020-04-09 作者: 来源:


  本报讯(记者 盛丽)4月9日,北京发布《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到,北京将按照“一街一策”要求,精心打磨每个历史文化街区,重点打造13片文化精华区。

《规划》由三大板块构成,分为十个篇章,按照全国文化中心“一核一城三带两区”总体框架谋篇布局,细化了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安排部署了一批重大项目和重要文化民生工程。

《规划》提到的重点打造13片文化精华区包括:什刹海-南锣鼓巷文化精华区、雍和宫-国子监文化精华区、张自忠路北-新太仓文化精华区、张自忠路南-东四三至八条文化精华区、东四南文化精华区、白塔寺-西四文化精华区、皇城文化精华区、天安门广场文化精华区、东交民巷文化精华区、南闹市口文化精华区、琉璃厂-大栅栏-前门东文化精华区、宣西-法源寺文化精华区、天坛-先农坛文化精华区。根据《规划》,本市将逐步扩大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尊重并保持老城内的街巷胡同格局和空间尺度,原则上不再拓宽老城内现有街道,设置步行街区,营造宁静、温馨的胡同氛围。

《规划》提到,北京将高标准规划建设区域性综合文化中心,建设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惠民文化设施。按照便捷、普惠、实用的原则,全面提升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基层综合文化设施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水平,完善居住区公共文化设施配套指标实施机制,编实织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优化全市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引导新建大型文化设施向回龙观天通苑等人口密集地区及文化设施薄弱地区布局。到2035年,人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筑面积提高到0.45平方米,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在全面实现一刻钟文化服务圈基础上,更好实现全地域覆盖。

《规划》提到,到2035 年,北京将实现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各区全覆盖。扩大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范围,推行夜间开放。构建以公共图书馆、综合书城、特色书店、社区书店等为支撑的十五分钟现代公共阅读服务体系。组织开展独具特色的全民艺术普及、全民普法、全民健身和全民科普活动,办好“首都市民系列文化节”“百姓周末大舞台”“周末场演出计划”“农村文艺演出星火工程”“中国戏曲文化周”等品牌活动。坚持普惠与特惠相结合,面向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生活困难群众,开展精准化、个性化预约服务和上门服务。

《规划》提到,北京将打造更多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旅游经济平台,培育一批有广泛知名度的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培育一批有行业影响力的文化旅游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旅游企业。顺应消费升级变化,进一步提升旅游产品文化内涵、科技水平、绿色含量,打造精细化、差异化、个性化、特色化旅游产品,切实提升游客的体验度和满意度。到2035年,旅游消费占全市总消费比重超过30%,北京入境游客数量达到1000万人次左右,其中国际政务、商务和会议游客占比不低于50%。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