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出台12项举措加快全科医生队伍建设 2020年每万名居民至少配3位全科医生
2018-10-31
作者:
来源:
本报讯(记者 唐诗)30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联合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召开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新闻发布会。记者了解到,到2030年,城乡每万名居民拥有5名合格的全科医生。
据悉,全科医生是综合程度较高的医生,是与专科医生并列设置的医疗人员序列,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被称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截至2017年底,北京市16区33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有全科医生5927人,每万名城乡居民拥有2.7名社区全科医生,全科医生队伍总体水平居全国前列。但是,全市全科医生总量不足。根据2020年每万名居民3名全科医生的要求,按照北京市2020年规划人口2300万计算,全科医生缺少1500人左右,郊区全科医生短缺现象更加严重。25日,《北京市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实施方案》由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
《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城乡每万名居民拥有不少于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连续统一的全科医学教育制度巩固发展,与区域公立医院水平相衔接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激励机制基本形成,全科医生职业吸引力明显提高。到2030年,城乡每万名居民拥有5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全科医生队伍和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协调发展,基本满足健康北京建设需求。
(下转第4版)
(上接第1版)
同时,《实施方案》确定了完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完善全科医生使用激励机制、提高全科医生服务可及性三项重点任务十二项重点工作。包括继续开展定向医学生培养,利用8至10年时间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卫生室定向培养1000名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800名临床医学专业大专生,利用5至8年时间培养400名中医学专业医学生。市教育委员会高教处副处长买星表示,“我们将积极研究政策,比如是否可以扩大招生规模等,育人机制的创新有助于培养扎根基层的优秀全科医护人才。”
在完善薪酬制度方面,将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全科医生收入水平,可通过在绩效工资内设立全科医生津贴的方式向全科医生倾斜,使其与区域内公立医院同等条件临床医师的工资水平相衔接。独立设置全科医学科的其他医疗机构要完善内部分配机制,确保全科医学科的医务人员收入水平不低于本单位同等条件人员人均收入水平,并适当加大倾斜力度。还将完善聘用管理,各区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倾斜。
同时,注重基层全科医生以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技术为辅助,为签约居民提供健康管理及照护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