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特色 > 微信 > 正文

过劳死频现!拷问我的幸福去哪儿了

2015-05-22 10:04:13 作者: 来源:

辛勤工作创经济奇迹,但过度劳累影响幸福感
近日,一连曝出两则让人遗憾的新闻:27岁的丽江导游,说了一句“我早上5点钟起来,太累了”之后,猝死在景区。40岁的北京公交司机,一脚刹车后倒在了941路公交车上。事后初步诊断为心肌梗死。

看报道得知,两个人的工作状态都挺累。导游连续多天带团,早上5点就得起,舟车劳顿还得操心一团人的行程;公交司机从4月底到5月中旬,连续上了22天班,中间只休息了一天。

猝死是极端事件,但背后折射着普遍性。不信,向身边打听去,谁没有喊累的时候?或多或少,谁没有过劳的体验?

辛苦背后有宏阔的社会背景。过去30多年,改革开放释放出经济活力,努力工作会给人带来丰厚回报,回报又形成继续努力的激励。越工作,个人劳动力价值越得到提升,工作机会也就越多,对自己未来的预期越高大上。大众工作伦理于是形成:能吃苦最光荣,多加班是好汉,好日子永远在未来!

回顾世界经济史,许多国家经济崛起时,都有这样的阶段。市场活力充盈,人们勤奋而节俭,以尽力工作为美德。

这样的工作观当然不可轻弃。然而,却必须补充。社会不仅有经济这个单一维度,过度劳累不仅影响国民健康,而且影响幸福感和获得感。

还是举例说明吧。身边好些朋友,生命是单向度的,就是工作、挣钱。一提要注意身体、抽空去锻炼,他答:你看我工作忙得,哪有那闲心?上学时候经常在一起开个读书会的朋友,电话问问最近读什么书,回答是:你还是问我炒哪只股吧!没有空读书啊……工作成了一块顶天立地的石头,占满了生活空间,再不给身心留下别的突破口。肥胖率走高,阅读率走低,大家风尘仆仆,疲惫紧张。


 

在个人层面,应该更新观念。敬业、拼搏,但也要张弛有度、控制节奏,让一味加码加速的状态变得更匀速、更从容。

人生如同跑马拉松,每一阶段都拔足狂奔并不能持久,匀称地发力才有助于取得好成绩。

在社会层面,要用一些制度设计来引导。比如,兰州前不久出台办法,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不休年假不给补贴,不安排休假的单位,限期整改。用制度去保障休息权,这开了个好头。

我们将来的发展,更需要的不是蚁群式的低端劳动者,而是身心饱满的劳动者,以带来新的人口红利。

过劳死危害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