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工变身养花人
2018-11-09 23:30
本文访问次数:
作者:□本报记者 陈曦/文 陈艺/摄
来源:
割除开败的花草、帮油松做造型、给林地实施养护……11月的北京,已有了初冬的模样,但在昌平南口,今年新开张的南农生态园里,时时涌动的却是春的干劲。看工人们娴熟利索的动作,任谁也想象不到,几年前,他们还是手拿电焊的水泥构件厂职工。
其实,近年来,首农食品集团一直在对旗下的非首都功能产业进行疏解升级。2012年,北京百万亩平原造林工程启动,2013年的春天,集团南口农场区域内的砂坑地、边角荒地被一并纳入这项工程,共划地3667亩。农场不仅要参与林木种植,还将接管全部林地养护工作。借此契机,农场新成立了园林绿化分公司,并将下属构件厂的45位职工分批转岗到新公司。
“我都50多岁了,跟水泥、电焊打了快一辈子交道,快退休了,还要换岗位,重新学东西,这谁受得了?”原构件厂钢结构车间车间主任贺利告诉记者,厂里的效益以前还不错,只是从2008年起,随着传统建材行业的没落,他们的日子才不好过的。
“2015年,厂长找我们几个车间主任开会,突然说,钢结构不成了,让我们来绿化。我当时就蒙了。我就来了一天,看了一眼,就回去了,因为完全摸不着调。回去先转岗到厂里的混凝土车间,那个活是又脏又累,我干了多半年。期间,领导反复给我做工作,我又问了问先前转岗过来的工友们,这边怎么样,才下定决心过来。”说起这段过往,贺利还有点不好意思。
“刚来的时候,树的名字我都叫不上,更别说技术了。现在,公司对我们挺重视,请专家来给我们培训,还带我们去外省市参观学习,我已经拿到绿化中级本了。”已经在绿化公司当上队长的贺利自豪地说。
“我这是干回老本行了。”跟贺利的犹豫、纠结不同,原构件厂职工赵青松说起转岗的过程,显得很轻松。原来,他1973年生人,初中毕业后,就到南口农场办的技术学校学了树木养护管理,只是毕业后被分配到了构件厂。“虽然我已经是构件厂20多年的老职工了,不过,当时,领导问我是愿意在厂内部调岗还是去绿化的时候。我立刻说,我要去绿化。原来的车间,冬天冷、夏天热。虽然每天上班都戴着口罩,但是早晨起来我还是觉得嗓子不舒服。我们这,有花有草,空气多好。”
“我们这是朝阳产业,别的地再给我金山银山,我都不去喽。”贺利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