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刘更生:天工开美物 百炼成匠心

2018-04-22 21:32 本文访问次数: 作者: 陈曦/文 彭程/摄 来源:劳动午报

  见到刘更生的时候,他正在大师工作室里,将几片夔龙纹的珐琅在已经挖好槽的紫檀上比划。他告诉记者,他正在做的是清宫旧藏的长案。“这是按照《故宫博物院藏明清家具全集》上给出的尺寸和样子做的仿制品。这是一件重器,我已经做了3个月了,估计还有1个月就能完成了。”言语中,透露出一份期待和喜悦。
  刘更生是北京金隅天坛家具股份有限公司龙顺成的副经理,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京作硬木家具代表性传承人。因为父亲就是龙顺成的一名老木匠,从小耳濡目染的他,也对红木家具产生了兴趣。父亲退休后,1983年,18岁的他便接了父亲的班,来到龙顺成工作。对于别人来说,这是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但对于他却有了不一样的意义。
  “木工活都是从三年学徒开始,我第一次给木头凿孔时没用心,拿起锤子就往里凿,被师傅从后面打了一巴掌。这一巴掌可把我打醒了。”刘更生说,从那以后,他开始踏踏实实地学手艺,别人下班回家休息,他却背着一大包废旧木材回家练习。“不能给父亲丢脸,得争一口气。”
  下锯、凿孔、雕刻……再简单的动作被重复了成千上万次,细微的技艺便镶嵌进了他的骨髓里。因为不断的练习,他粗壮的大手上反复起泡、扎刺、受伤,可手上的技术却有了突飞猛进的提升。学徒两年多,他就开始独立工作了。“干手艺行,悟性比学历重要,当学徒,一定要做到三勤,手勤、眼勤和嘴勤。这是我的经验。”刘更生坦言道。
  硬木家具制作虽然是传统工艺,但是在刘更生这里却没有固步自封。2014年,随着举世瞩目的APEC峰会的到来,企业接到了为会议制作座椅的任务。“这次设计,为了充分展现京作家具的精髓,我们采用了‘一木连做’的传统工艺。”刘更生介绍说,为了克服传统清式圈椅过于笨重不便于移动的问题,他还大胆地将现代转椅上的脚轮暗藏进了圈椅中。
  现在,在刘更生大师工作室墙上的写字板上,赫然写着今年计划开展的创新项目:木材板料曲线拼接、榫卯结构工艺提升和工艺品小件设计开发。
  虽然身怀“绝技”,刘更生却对技艺从来不“藏私”。从2008年起,他便开始培养徒弟,到目前已经培养了11名。“现在,我觉得自己最大的使命与职责,就是传承,而且不仅要传手艺,还要把老师傅传给我们的工匠心传下去,那就是吃苦耐劳,精益求精。”刘更生说。
  □本报记者 陈曦/文 彭程/摄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