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匠老张的“鞋门正道”
2016-03-03 23:02
本文访问次数:
作者:孙妍
来源:
在西城区小安澜营二条这条狭窄的胡同里,隐藏着一家名为“天派鞋艺”好制鞋工作室。
推门走进这间只有十多平方米的工作室,各式鞋楦、模具、皮革和样品堆满了整个房间,几乎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工作室的主人张国庆正坐在小板凳上,以一个高一点儿的小方凳为桌子,给一个鞋底上色。见到记者走进来,老张赶忙起身腾出一个小凳子招呼我坐下,边忙着手里的活计边介绍起了自己的工作室和制鞋工艺。
张国庆的父母都是上世纪50年代从上海过来的老手艺人,并且都是做鞋专业。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张国庆也学起了制鞋这门手艺,1985年,他正式来到北京制革厂工作。进厂后没多久,他就在行业竞赛中获了奖,当上了厂里的生产部长。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沿海地区兴起了很多皮鞋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北京革制品厂在上世纪90年代濒临破产。40岁那年,老张买断工龄下岗了。
下岗后,老张靠着家里给的600元钱,买来一台二手缝纫机和一些简单的工具,成立了一间小型鞋艺工作室,取名“天派鞋艺”,老张起初想“顾客穿上我做的鞋,天天都有‘派’”。后来,很多特形脚、在商场里买不到合适鞋的人,就专门找老张来订做,于是,这“天派”就被理解成老天派来一个鞋匠。老张就这样凭借着过硬的手艺、不懈的坚持,赢得了顾客口碑相传。如今,做鞋的订单早已排到了2018年。
53岁的老张每天都要在这间狭小的工作室里埋头工作十多个小时,专心地完成每一步制鞋工艺。在老张看来,“流水线生产是一部分人为更多人服务,而订制是一对一服务”。而今,张国庆做梦都在想着,老天能给他“派”一个徒弟来继承自己的手艺——“天派”高徒。可现如今,传统手工业的式微凋零,与那些老字号难觅传人一样,老张也面临着技艺传承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