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孙的绝活儿
2016-02-25 22:28
本文访问次数:
作者:陈艺 摄 张江艳 文
来源:
延庆县永宁镇南关村的小学教师沈博仪过了一个别有味道的寒假。春节期间,他没有忙着和朋友聚会,而是呆在家里,和爷爷一起紧锣密鼓地扎竹马。因为正月十五花会前,要扎好16匹竹马、两只竹骆驼和竹马舞用的一套全新的行头。节日里,新的竹马舞起来,村里就热闹了。
南关竹马是村民自编自演的节庆舞蹈,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被评为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沈博仪的爷爷,84岁的沈迎老人,也是村里唯一的非遗传人。
每年春节,南关村的竹马舞最受欢迎。为了让表演者骑上新竹马,沈迎老人从年前就忙活着扎竹马了,放了寒假的孙子沈博仪就在旁边当起了学徒,帮着打下手。记者在现场看到,沈迎老人拿起一根1.5米长的竹条,用蜡烛熏了熏表皮,让竹条表面受热,又用大火燎了燎竹片,在竹条两端弯出弧线,接着再用铁丝将竹条固定成型,成为支撑马屁股的一根骨架。工艺最复杂的要属制作马头,编织马头的竹条只有手指般粗细,而且竹条要按照马头的弧度弯出不同的曲线。
沈博仪从小就看爷爷扎竹马,从十几岁就开始帮着修剪竹子。现在虽然没有爷爷的手艺好,也学会了竹马的基本制作过程。以前竹子一折就断了,现在沈博仪也练出了手艺,掌握了恰当的火候。
看似简单的竹马,制作起来要比想象的复杂许多,一般需要破竹、糊纸、糊布、画彩、上漆等20多道工序,其中仅糊纸、糊布就需要糊三层纸和四层布。竹马有黄马、红马和白马三种。打头阵的是匹黄色竹马,高大精神。跳舞的时候,村民将竹马套在身上,策马扬鞭,一队人马又唱又跳。
“扎竹马是一门传统的老手艺,现在会的人不多了,村里以前有两个人跟着爷爷学过,但都去世了。我希望能从爷爷手里把这个绝活儿传承下来”,沈博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