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困境中的坚守——走进燕京小天鹅公益学校

2014-11-21 22:36 本文访问次数: 作者:杨琳琳 万玉藻 来源:劳动午报

  每天早上7点半,学校看门大叔会准时拿起放在窗台上的一个破锁,敲击屋檐下的铃铛。伴随着“铛……铛……铛……”的铃声,孩子们便开始了一天的学习生活。这样的铃铛很少见,尤其在北京这个大都市里。尽管铃铛和设施有些简陋,但这里却有一群怀有爱心的老师在困境中坚守着孩子们的上学梦。

  这是坐落在北京昌平区定福皇庄的燕京小天鹅公益学校,是一所打工子弟学校。学校面积不大,围绕学校一圈的是简易破旧的平房,学校中央还搭建了几间临时住房,现在用做教室。

  学校的校长叫燕兆时,是一个地道的北京人。燕兆时是北航的毕业生,原来在航空工业部下属科研部门工作。最初他到这里来只是作为一名志愿者,经常给孩子上课,但后来办学校的前任校长实在撑不下去了,眼看孩子们没有学上了,燕兆时决定接过这份责任。他不知道自己能坚持多久,但他知道“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由于过度劳累,四十多岁的燕兆时已经头发花白了。“我们学校一共有500多名学生和40多位任课老师,学生中有单亲家庭的孩子,也有孤儿,免学费的就有100多人。我们这收的学费比较低,老师们的工资也很低,但老师们却毫无怨言,默默地付出着。”燕兆时说。

  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大多来自农民工家庭,他们的父母许多连名字都写不全。“将孩子送到这里,主要是收费低,没门槛。”燕兆时介绍。

  刚刚走出教室的教师邱龙燕告诉记者:“学校的房间很紧张,老师们没有专门的办公室,所以只能授课老师在前面上课,我在后面批改作业。”

  在此任教的李海峰老师说:我们的孩子特别好学。他们对什么都充满了好奇心。每当看到孩子们渴求眼睛,我们就想多讲点。

  学生们的课桌五花八门,这都是燕校长从各个旧货市场上搜罗来的,但是孩子们学习的热情,却丝毫不受影响。虽然校园设施条件艰苦,但教室中整洁的课桌椅、生动的卡通背景墙,以及窗台上孩子们亲手种植的花草,无不彰显着他们充实的学习生活。

  “今年,我们参加了北京市的‘巨人杯’‘学而思杯’等综合性的竞赛,我们的孩子很争气——小学一年级有11名学生取得名次,二年级有10名学生取得了名次。他们没有上过培训班,都是我们教出来的。”燕校长一脸自豪地说。

  作为一名打工子弟学生要想像白天鹅一样展翅翱翔就要付出比普通孩子更多的艰辛。现在,写字纸也成了学校面临的难题之一。“进行一次测验,就要用掉1000多张纸,如今学校已经没有足够的纸来印卷子了,希望单位、爱心人士可以捐赠一些,单面纸就可以。”燕兆时说,“欢迎各界志愿者来讲课,给孩子讲故事也行。志愿者来只要这儿,您就能发现这些孩子是多么可爱。”

  燕京小天鹅公益学校的老师最爱说的话是——“我们很多职工我们这里的孩子现在都是小天鹅,长大就能成为白天鹅,我们在这里期待更多的守护者参与。”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