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7岁的李继光参军到北京卫戍区某红军团,经过部队4年多的培养锻炼,他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军人素质和过硬的战斗作风。
2013年,李继光退伍后,在父亲的水电工程队参与施工管理。期间,为了充分发挥退伍军人的优势,他决定成立退伍军人水电工程突击队,将退伍军人“分散的手指”聚拢起来攥成拳头。从此,他像在部队当班长那样,手把手带着大家一起创业发展。
李继光把部队培养的好思想、好作风运用到队伍管理中,且从来不拖欠工人一分钱,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千方百计准时把工资送到大家手中,很多队员都说,在李继光带领的突击队里,干活痛快、让人放心。在他的带领下,突击队不断壮大,人员很快发展到60余人。2018年8月,经过严格的考核、考察,这支队伍顺利加入北京建工集团,相继在北京、武汉、杭州等地承接工程。
李继光虽然退伍离开部队,但战备观念丝毫不减。1月30日,李继光接到北京建工集团第三建筑公司领导的电话:为了打赢抗击疫情阻击战,需要组织一支40人左右的队伍,尽快赶到北京地坛医院……李继光当即表示:“坚决服从命令!”
李继光放下电话,一边通知突击队员,一边忙着给车辆加油。经过连夜准备,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带领突击队队员们出发,直奔北京地坛医院工地。下午3时,他不顾长途奔波的劳累,放下背包就急忙找领导领受任务,随即展开施工,迅速为工地后续进场人员的宿舍敷设电路,一直干到凌晨4点。
李继光在地坛医院工地上,以军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优良作风,与43名突击队员们一起,不分昼夜、不畏艰险、冲锋在前、勇挑重担。2月4日,李继光带领李文军、张海军、李书帅等突击队员,冒着零下十几度的严寒,在暴风雪中通宵加工管道支架,两天两夜只休息了4个小时。在工地上被称为“拼命三郎”的李三军,是突击队的骨干队员,他和其他8名队员,一天一夜就完成6间样板房的水电施工任务,为整个工地啃下一块“硬骨头”。
李继光为了使地坛医院疫情防控应急工程尽早完工,更快更好地救治新冠肺炎患者,日夜坚守在工地上,一天平均工作19个小时。他不断优化施工方案、善于科学调配人员,特别注意关心队员们生活,亲自去市场给大家买衣服、烧热水、送饭送药,甚至看到地上有根带钉子的木方,他都赶紧收拾起来,怕人不小心踩上去把脚扎伤,从早到晚忙忙碌碌。人们由衷地夸赞说:“从他身上,看到了‘最美退役军人’和‘最美农民工’的风采。”
李继光退伍不褪色,2014年组建退伍军人水电工程突击队以来,带领大家创业发展,深受人民群众的广泛好评,分别被省、市、县评为京津冀“最美农民工”、“邯郸好人”和临漳县“最美退役军人”。
□本报记者 张晶 通讯员 李海波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