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保工程建设安全无事故——记中铁十六局北京城市副中心综合管廊工程六标项目部项目经理夏源
2018-12-21
作者:□本报记者 刘欣欣
来源:

夏源(左)和同事讨论防汛工作
他时刻心系安全,每当险情发生时他总是冲在抢险的最前线;他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在大年三十晚上还去施工现场查隐患;他甘于奉献,把职工当家人看待,却屡过家门而不入;他始终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扎实的工作作风,秉承“安全可靠、队伍稳定、生产有序”的工作思路;他任劳任怨,细心缜密,使城市副中心综合管廊六标实现了全年安全无事故,为项目的安全生产管理做出了贡献。他就是中铁十六局北京城市副中心综合管廊工程六标项目部项目经理、高级工程师夏源。
心系安全
时刻冲在最前线
从2011年到2018年,夏源从技术员干到了项目经理。7年来,无论寒来暑往,无论职位高低,每当危险降临时,他都身先士卒,冲在抢险救援的最前线。
去年6月,夏源刚刚接手了北京城市副中心核心启动区一期综合管廊六标项目部。而想起当月20日凌晨的那场大暴雨,夏源至今心有余悸。
当天凌晨,暴雨倾盆。凌晨1点左右,夏源所接手的管廊工程的基坑由于雨水冲刷,发生了下沉,导致基坑附近的自来水管发生了爆裂。“如果不进行及时处理,会造成整个基坑下陷,虽然人都撤出来了,但可能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并影响工程的工期。”通过值班的巡检员了解这一险情后,夏源立即组织成立防汛小组、加强防汛管控、增加多台大功率排水泵。同时,项目部还请来多名专家对副中心地势等进行研究,对多个排水方案进行论证指导,在并不宽敞、潮湿闷热的现场会议室里,大家共同商讨。
出了会议室,夏源带领着项目部人员又变成了“防汛安全卫士”,安全帽下的头发早已湿透,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汗水。在经过连续5小时的奋战后,险情终于得以化解。
“安全是施工现场的第一要务,我们必须要保证。”除了险情发生时,第一时间冲向现场外,在每个参建项目的施工高峰期,夏源也一定会出现在施工现场。2017年6月至9月,烈日炎炎,项目其他管理人员都劝他不要在大中午的时候去现场,等暑气下去了再去。夏源却说:“正午时分正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正好可以看一下施工人员的作业环境。再说,每日的安全检查是必须的,一刻都不能懈怠,这是大事。”
到现场后,他仔细巡查着现场每一处施工环节,一圈走下来,和施工人员一样,他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打湿。“这么热的天,工人如果中暑是很危险的,尤其是在高处施工的工人们。”夏源嘱咐现场的管理人员要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尽量避开午间高温时段,还要多备一些藿香正气水、绿豆汤等解暑用品。
一丝不苟
大年三十查安全
从2011年到2018年,夏源所在的项目部连续七年没有发生亡人事故。对此,夏源提到最多的就是现场安全教育和安全检查。
七年间,夏源以身作则,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每天早上都会对各部门各角落进行巡查,确保没有安全隐患。司机出车之前,他都要逐一叮嘱,反复强调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并认真检查车辆的性能,避免出现任何交通安全隐患。
“高高兴兴出门去,平平安安回家来。”这是夏源经常和大家说的一句话。他总爱说的另外一句话是:“员工的安全是每一个家庭的宝贵财富。”
一天里,他至少去施工现场巡视3次,而且他全年无休,周而复始。尤其是在去年承接北京城市副中心核心启动区一期综合管廊项目中,他几乎吃住在施工现场。今年大年三十,在万家团聚吃年夜饭的时候,他却始终记挂着施工安全,到施工现场仔细巡查防火安全一遍又一遍。
作为项目经理,夏源要求安全部门每周对重大危险源进行普查并登记建档,定期对重大危险源进行检测、安全评估,建立完善的重大危险源监控体系。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演练,提高快速反应、协调作战和应急处置能力;定期组织员工进行安全防火演习。每次演习他都必须到场指挥,教授员工如何使用各种防火灭火工具、如何保护自身安全,身体力行地向每位员工分享安全知识和经验。长此以往,这种安全的意识便扎根在每一位员工的心里。
从去年6月到12月,他的白头发几乎多了一倍,体重也下降了6公斤。凭着他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项目部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了交付,并且依然维持着零事故的记录。
甘于奉献
把职工当家人看待
北京城市副中心综合管廊工程是夏源带队在通州连续参建的第六个工程。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夏源特别注重项目建设中的施工环境,把职工当家人看待,让职工干得安全、健康、舒心,正是夏源所追求的。
在夏源的要求下,项目部种植了花草树木,在施工现场配备洒水车,并配备PM2.5监测装置,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减少对环境有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在为职工营造良好施工环境的同时,也为首都的安全、防尘治霾做出了贡献。
然而,由于工作的性质和压力,夏源始终对家人怀着愧疚之心。七年间,他只有一次在家完整地过完了年。虽然妻儿都在北京,但一旦遇到工期较紧的工程时,他却鲜有回家的机会。尤其是去年下半年期间,虽然他所在的项目部都在北京,但他总共也才回家了十次。
“那段工期最紧的时候,我都不敢走出工地五公里以外的地方,生怕发生意外,不能及时处理。”夏源说,只要他在岗一天,就要对职工的生命安全负责。
“如果满分是100分,你对自己目前的安全管理工作打几分?”“80分,因为我们这个团队整体还比较年轻,相关经验还需要不断丰富。”说起安全,夏源总是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正是这份“不知足”,才得以让夏源和同事们能不断补足漏洞、消除风险,继续延续着零事故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