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人物 > 今日人物 > 正文

让安全理念落地300个项目——记中建二局三公司安监部经理付洪军

2018-11-30 作者:□本报记者 刘欣欣 来源:


付洪军(左)在项目进行安全检查
 
  在中建二局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历届安监部经理中,付洪军上任时是最年轻的一个,那年他31岁。
  安全监管是一个很特殊的岗位:一方面,工作不好干,容易得罪人,很多人不愿意干;另一方面,这项工作很重要,公司领导总要将它交给自己最放心的人干。担任安监部经理以来,付洪军和7个分公司、上百家项目部打交道,几乎没有遇到什么矛盾冲突,公司领导事事都支持,放手让他做一切决定。
  能够赢得这样一种“大团圆”的局面,付洪军谦虚地总结为“大概是因为我幸运”。而领导和同事们都说,这是因为他既爱思考,总能有出人意料的创意,又始终秉承踏实做事的原则,全力让每一个想法都能在实践中收到奇效。
  从事安全管理工作以来,他不断思考改进安全管理工作的方法,坚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并将经验做法总结提高,形成制度,建立体系,推动公司安全生产工作步入良性循环轨道。用这些制度和体系,他将三公司近300个项目、约6万名施工人员的安全牢牢掌控在手里。
  2013年和2016年,付洪军两次荣获公司“十佳优秀员工”称号;2017年获得北京市建设系统安全生产“十佳”青年称号。
彰显制度威力
消除安全隐患
  在担任安监部经理以来,付洪军先后修订、编制了公司《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费用管理制度》《“末位项目”领导带班制制度》《安全总监后备人才选拔制度》等8项制度。这些制度中,最具有创新性的就是《“末位项目”领导带班制制度》和《安全总监后备人才选拔制度》。
  虽然这些制度是付洪军上任安监部经理后才开始制定的,但是相关的想法早在他在分公司从事安监工作时就开始产生,并且开始小规模尝试。
  例如,让领导带班“末位项目”的想法是付洪军到安全管理岗位不久后产生的。他通过工作得出这样的认识,安全隐患的产生不是单一的因素决定的,它与生产、经营、技术、管理等各个环节都有关系。因此,要想彻底消除隐患,单靠安监部一个职能部门几乎是不可能的。为此,必须让公司掌握各种资源的人都紧张起来,共同为安全发力,这样才能将安全隐患彻底消除。
  这一制度的设计是,7个分公司每月安全检查考核,分公司月度检查考核排名倒数的四个项目,必须由分公司经理、党委书记、总工、生产副总对位实施专项带班检查。分公司经理、党委书记、总工、生产副总的带班检查至少每月开展1次,要带动项目实现安全改进。1次不带班或者找人替带班全公司通报,1次不履职公司主要领导约谈。
  “我们这么忙,哪有时间管这个?”“安全的事不是有安全管理人员管吗?”他的想法刚一提出,就有很多人提意见,甚至到公司领导那里“告状”。
  付洪军没有被这阵势吓住。他认为,要想让制度落地,不能光靠行政强制,而是让制度尽量完善,确保它能够有效指导实践。
  这项制度出台一年多来,共有3名责任人被全公司通报,没有人被约谈。反对声越来越小,因为相关人员发现,公司领导坚决地站在了付洪军的一边。如今,三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主动向安监部要职责,每季度都会到安监部推荐的“末位项目”开展巡查。
  制度真正落地以后,效果逐步显现。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三公司7个分公司全年共带班检查237次,逐月改进的项目占比高达92%,多数项目改进效果非常显著。同时,制度设计中的力度也通过具体案例彰显出来,一个项目部在带班检查中被分公司经理发现安全状况极差,项目部负责人被就地免职,让其他项目部负责人猛然警醒,再不敢不拿安全当回事。
利用规范定型
连锁店模式带来启发
  “世界上有上万家麦当劳,它们却都执行同一套标准。我们的项目部如果也有共同的标准,管理起来是不是就会更规范了?”2016年11月,年轻的安监部经理付洪军跳跃的思维落到了标准化上,意图通过标准化规范企业的安全生产。
  为了实现这一点,付洪军带领安监部工作人员开展了两项工作,一是修订并出台《安全生产标准化图册第二版》,二是出台了针对所有分公司的《安全管理标准化手册》。这两个标准化,一个是针对现场实践的,一个是针对管理体系的。
  《安全生产标准化图册第二版》分为11个章节,涉及建筑安全“三宝、四口、五临边”安全防护措施、安全体验区、安全警示教育、大型机械的人脸识别系统等主要内容。每一处的尺寸、样式都有统一标准,严格要求。同时,图文并茂的形式便于项目安全员查阅、学习、使用,非常方便。
  “建筑行业很多施工人员,甚至管理人员都只有初中、小学学历,让他们能懂的制度才能得到落实,进而真正发挥作用。”付洪军说,“公司每一个项目都按照这个图册实施,就如同麦当劳的连锁店一样不走样、不变形。”
  但是,简化并不等于降低标准。付洪军说,为了更好地规范管理,他在三公司实施了分级管理,将所有项目划分为三个级别,即观摩项目、示范项目、一般项目。一般项目只需要达到行业标准,示范项目要有70%以上达到定型化标准,观摩项目要有90%以上达到定型化标准。
  而《安全管理标准化手册》为分公司解决了管理不清晰的问题。它明确规定了分公司管理人员必须完成的“规定动作”,且这些“规定动作”的要求要高于规章制度的要求,其中包括11个大项,52个小项,如同一本工作清单,管理人员只要对照着做,就确保自己的工作不会漏项。
  从2016年开始,这两部标准在全公司推广。
发挥体系作用
不搞凡事亲力亲为
  2009年,大学毕业来到安全管理岗位的付洪军心里带着一丝不安和忐忑。他认为,别的工作如果做不好,影响的只是自己的前途发展,而安全管理工作做不好,不仅会影响自己的发展,还会给别人造成难以挽回的伤害。
  为此,自从事安全管理第一天起,付洪军就非常用心、十分努力。2015年的一天,他发现自己一向健康的身体出现了耳鸣的症状。那段时间,他在分公司的各个项目之间来回奔波,检查完这个项目部就赶紧奔向下一个项目部,巨大的心理压力加上旅途奔波的劳累将他几乎击垮。
  “我从那时候开始意识到,搞安全工作不能搞凡事亲力亲为,如果没有科学的工作方法,把自己累垮了也搞不好。”付洪军总结道。为此,他提出建立安全体系,充分发挥体系的作用,包括大力开展安全管理团队建设,努力构建浓厚的安全氛围。
  这里的安全管理团队不仅包括安全管理人员,还包括企业各个生产流程中能够为安全生产助力的人员。付洪军认为,如果安全管理团队越来越壮大,那么这个团队中的每个人发现一项安全问题,就比只靠安监部门人员发现问题效率高得多。
  推动新技术、新设施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也是付洪军提出的体系构建的一个方面。例如,在去其他公司的项目考察时,发现高层建筑采用全钢集成爬架系统具有强度高、阻燃性能好、稳定性强的突出特点,他就多次向公司领导介绍运用这种新设施,最终推动公司决定于2016年在全公司所有25层以上项目中强制要求使用这一新设施。
  仅这一项,该公司每年就要增加投入2000多万元。相关项目部为此投入不少,却换来了心安。因为在建筑施工行业,脚手架事故尤其是高层建筑的脚手架事故占了很大比例,而这一强制规定的推行让项目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都受益。
  “现在我做安全工作依然感到压力很大,因为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时刻保持警惕,在此基础上不断观察,不断思考,根据实际制定出台最有助于推动安全的措施。”付洪军说。
 
【对话付洪军】  记者:制定政策过程中,您是如何让制度尽量完善,并确保能够有效指导实践的?
  付洪军:我在安监部提出了制度出台前必须经过四轮论证的工作要求。简单地说,第一轮,公司安监部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起草相关规定,进行内部论证;第二轮,再下发到分公司和项目层面,广泛收集基层建议和意见,吸收基层好的经验和优秀做法,并让他们展开充分讨论;第三轮,公司安监部将基层反馈的意见逐条进行认真审核论证,部门讨论,投票表决,让制度在争论中趋于完善;第四轮,提交公司安全生产委员会,经最后审查通过才下发文件正式发布实施。
  记者:您是如何开展安全管理团队建设,让所有人为安全生产工作助力的呢?
  付洪军:比如,我提出,公司要在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上,对项目班子、分公司经理进行考核。不仅如此,在此基础上,还要对所有责任工程师、生产经理进行培训。除了培训安全生产基础知识外,还要开展安全岗位职能培训,提醒其根据所在的岗位要求承担安全方面的职责。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