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人物 > 今日人物 > 正文

“修复历史”老人袁宝钧 义务修复3400张老照片再现百年家国史

2014-05-23 作者:赵新政 来源:劳动午报

  每一张老照片都记载着一段历史,然而,照片的本性决定它再好也熬不过百年。因此,修复老照片,就是凝固瞬间历史、延续历史、定格人物事件。天通苑就有这样一位老人,十几年来,他一直坚持免费为人修复老照片。他说,自己修复照片,不图钱,只为留存曾经的历史。

  “这是航天奠基人钱学森和蒋瑛1948年结婚照;这是齐白石1953年收徒评剧艺术家新凤霞的合影;这是京韵大鼓艺术家孙书筠1946年黑白小照…… ”5月13日,被大家誉为“修复历史”老人的袁宝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着他的老照片影集告诉记者,“每一张老照片都记载着一段历史,每一张老照片后面都有一段难忘的家国记忆。”

【探访袁宝钧】

首次修复老照片

竟是党史文献照

  袁宝钧何许人也?攀谈中他告诉记者,他于1933年4月13日出生于北京,父亲于抗日战争后期死于日本侵略者的细菌战。因家境贫寒,他没上过什么学,在1946年进入北京颐昌照相馆当学徒。1949年6月,他考入北京印钞厂,当制版工。

  “1950年,厂总工程师柳溥庆发现我手艺不错,就拿来一张褪色、磨损的底片,让我用当时通行的红墨水修版法进行精修。”袁宝钧说:“我非常认真仔细地将人脸修亮,去掉斑点杂质,最终使照片基本上恢复了原状。柳溥庆看后非常满意,便用自己从国外带回的柯达相纸洗印了10张。”

  转眼间到了国庆10周年,袁宝钧在博物馆展览中意外地发现了这张经自己精修过的、如今放大了的老照片。这时,他才从柳溥庆口中知道,这张当年没留意下端签有“一九二四年摄于巴黎”字样的老照片,竟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史上一张重要的文献照片。

  这张旅欧总支部代表的合影,上面有周恩来、邓小平、聂荣臻等31人。其中,就有他的师傅柳溥庆。柳溥庆原名柳圃青,他也参加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总支部代表会。1926年入党的这位他,后来成为我国杰出的印刷专家、印钞界泰斗,是他冒着生命危险把这张照片保存下来的。

凭鼻唇沟和眼角细纹

还原烈士离世时容貌

  了解袁宝钧的人都觉得,在他60岁退休之后又学习电脑,用Photoshop软件为大家修复残了、裂了或褪了色的老照片。

  “别看我年纪大了,即使现在,心也一点儿没老。刚退休那阵子,我精力更加旺盛。”袁宝钧说:“看到儿子的电脑很好用,我就抽空用他的电脑学会了Photoshop软件。随后,就买来专业设备,一开始在家里,后来到外面给左邻右舍修照片。这个时候,我接待的第一个客户是邻居家的小保姆。她拿来一张破旧泛黄的祖母的老照片,我修好后,她觉得跟刚从照相馆取出来一样好。”

  “慢慢地,知道我的人就多了,我接触到的人也越来越多。”袁宝钧说:“这种活儿看似简单,实际上是技术活儿,没有素描功底,没有10年积累,修不好照片。不过,透过这些照片,我可以感受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爱情,看到历史的演变和社会发展进步的轨迹。说实话,通过修复老照片,我结识了许多朋友,也时时被照片背后的故事所感动。”

  翻阅袁宝钧修复的照片,有一张1926年红军将领陈毅安和夫人李志强的合影。“那是1930年长沙战役时,前敌总指挥陈毅安为掩护彭德怀而中弹牺牲。当时,他年仅25岁,被毛泽东主席授予‘共和国第九烈士’称号。”袁宝钧听烈士的儿子陈晃明介绍:“彭德怀在陈毅安的胸口发现了这张合影,并把它珍藏起来。我花好几天时间把这张浸透血迹的照片修复后,陈晃明捧着照片、望着70多年未曾谋面的父亲泣不成声。”

  袁宝钧给东北抗日纪念馆提供的资料烈士范廷桂的头像,是从烈士小学毕业照上剪下一张黄豆大的人脸照片。当时,多家正规照相馆宣布“无法修复”,但袁宝钧用4天时间,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点击鼠标在电脑上修改,根据这张14岁的照片里鼻唇沟和眼角细纹,一点点推敲出烈士21岁离世时的容貌。

勤耕不辍十几载

再现百年沧桑史

  袁宝钧修复的3400多张照片,有1900年清朝时期的道台,也有民国1929年的人,还有近现代结婚纪念照,在时间上已经跨越百年。这期间,民族有兴衰,人民的苦乐,尽收眼底。

  “这是64名护士入朝抗击美军前的留影,战争中他们有50多人倒在美机的轰炸之下。” “再看看这张,这是我国文字学家陈光尧之父1932年和连战之父连震东的合影,他被赠送给前来大陆祭祖的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先生。”“这是航天奠基人钱学森和蒋瑛1948年结婚照,这是齐白石1953年收徒评剧艺术家新凤霞的合影,这是京韵大鼓艺术家孙书筠1946年黑白小照…… ”

  翻看袁宝钧的影集,简直是阅览一幅中国百年的变迁史。

  所有照片中,袁宝钧最爱全家福。他说:“照全家福时,往往是一家人最高兴、最和谐的时候。”袁宝钧修复全家福时,常常要对方写出或口述背后的故事。他说,懂得照片背后的故事,才能真正修好老照片。

  “一代一代的全家福,像历史的年轮,记录着社会进步发展。一代一代全家福,承载着家族的悲欢离合,它像鲜活的细胞生生不息。”袁宝钧指着杨静母亲、姑姑等清一色的女性于1935年拍摄的全家福说,他们家的男人都在抗战中牺牲了……

【对话袁宝钧】

坚持免费修照片

只为留存历史

  记者:照片是历史最直接的记载。您也说过,修复老照片必须坚持忠于历史、保持原貌原则,但您也对一些老照片进行过加工或艺术处理,这是为什么?

  袁宝钧:搞照片处理,必须练好人物绘画、石膏塑像、人体素描,以及色彩、图案等基本功,有了这样的基础,在图像不全、尚有五官的情况下,就可以根据照片中那些残存的像素,临摹出人的影像来。譬如,缺了一只眼睛,可以模仿另一只画出来。掌握了脸形、鼻窝、眼窝、眼睫毛的特点,就可以给人画像。但是,这些都不是脱离实际的想像,完全空想出来的。

  2003年我做过一次通过真人模拟、恢复原照的事情。当年,夏先生找到我说,他父亲在1976年唐山地震中遇难,没留下照片。他姐姐和父亲长得很像,希望能够借姐姐的面容修复父亲的照片。就这样,我满足了夏先生的愿望。在这里,你想想,如果没有姐姐的照片,我能做到这些吗?修复老照片也是这样,五官没了,谁也没法修!

  记者:您一开始就说修复老照片就是留住历史,很重要。但是,您是义务做这件事,修照片不要钱,这样做家里支持吗?您为什么不收费呢?

  袁宝钧:家人都支持,我老伴更支持。她每月拿出300元钱给我,让我给大家修照片。她还说这事儿很有意义,费点功夫不算什么,她也要参加进来。

  现在,老百姓修一张老照片要花费800元到2000元左右。经济困难一点儿的人,谁舍得花几百、上千元的钱留张老照片。

  记者:您义务奉献这么多年,现在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袁宝钧:我现在想到农村去,那里的人家有很多照片,记录的历史更丰富。但是,他们的照片被烟熏火燎得也最厉害,最需要修复。

  山西有个老游击队员,今年80多岁了。他父亲唯一的照片是过去良民证上的一个头像,但这张良民证也烂成了3瓣。我花了很大功夫把他修好,他说:“儿孙们终于看到爷爷了!”还有一位参加过远征军的台湾老兵,给弟弟写信要老娘的照片。我把这张破碎的照片整修后寄给了他,他说:“四郎探母,也只间隔了15年。而我看到母亲,却隔了60年啊!”这种事情太多了,我时时处于感动之中。

  现在我年龄大了,时间和精力都有限,我就希望在有生之年多教一些年轻人,让他们接过这个班,把这项事业继续下去。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