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人物 > 今日人物 > 正文

呵护心脏的华佗 一眼识破误诊13年的冠心病

2014-05-23 作者:本报记者 任洁/文 陈艺 /摄 来源:劳动午报

  4月23日下午2点,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教授周宪梁来到北京会议中心报到,准备参加北京市工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他中午12点半才看完最后一个病人,又耐心地为几个病人解答了问题,才跑到食堂,扒了两口凉饭,匆匆赶往位于北五环的会场。这只是他一个工作日的写照,忙碌了几十年,他说自己早已习惯。

 
 
为缓解患者挂号难
 
坐诊时加号成家常便饭
 
  周宪梁是阜外医院心内科的博士生导师,本应看专家门诊,挂特需号需要300元,他却要求看普通门诊,挂号费只要14元。同时,医院安排他每天只需看12个号,他却总是加号,一加就是几十个,一上午看四五十人是家常便饭,只为让慕名而来的病人不白跑一趟。他经常忙得吃不上饭,看病要忙到中午一两点。
 
  “病人来自四面八方,在他们最痛苦的时候,最需要理解、同情和帮助。他们来一趟特别不容易,医生应该多体谅。即使再累,所有加号我都会坚持看完的。”心中永远装着病人,不仅是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更是他的实际行动。为了看完病人,他经常加班加点,甚至放弃节假日和休息时间。
 
  早上不到8时,周宪梁就穿上白大褂,提前坐在门诊室里,等待第一个病人的到来。为了加快看病速度,他经常边观察病人的状态,边问诊,边为其把脉,做简单检查,他将这一系列动作戏称为“立体式看病法”。长期的紧张工作,他不仅落下职业病,连说话速度都加快了。粗略一算账:如果给每个病人的病历上写200字,他一天就要写1万字。如果当天安排手术,他经常要做到晚上11点,第二天6点又爬起床,准备新一天的工作。
 
  心脏是人体的要害器官,每次做心脏手术都像是走钢丝,主刀大夫的一个小疏忽,就可能威胁病人的生命,所以周宪梁对每台手术都准备充足,兢兢业业。他做手术最长的一台,是心脏主动脉置换术,几十根血管需要修复,一场下来做了13个小时。一般的心脏搭桥手术需要3到4个小时,一天要做3台;稍微简单一些的心脏支架手术,一天要做十几台,忙碌一天下来,回家后连话都不想说,累得倒在沙发上都能睡着。  
 
  现在有一些大夫看病,上来就开一堆检查单,病人排了半天队才看上,却被打发去做各种检查,周宪梁对此不以为然:“很多病没必要做那么多检查,其实看临床症状,结合医疗技术和经验,就能做出判断。”他总是为病人着想,看病时尽量避免做不必要的检查,开药时要准、少而精,能用国产药就不用进口药。如果是外地病人,还尽量开些能在当地买到的药。
 
  有的价格贵的药一天吃一次,便宜药一天吃三次,这两种药在药效上完全相同。如果病人收入拮据,在对症治疗的前提下,他尽量开便宜药,虽然吃药时稍微麻烦一点,但大大节省了药费开支。在他的眼里,病人只有病情轻重之分,没有高低贵贱之别,谁看病都一样。
 
  周宪梁还把这些经验推广开来,与同事合编了一份常用心血管药物价格目录小册子,打开册子,就能清晰地查到同类药品不同药物的价格,发给每位大夫,便于大夫根据病人的经济状况,选择合适而便宜的药物,缓解看病贵问题。
 
业务精湛药到病除
 
病人家属称他“再世华佗”
 
  他的诊病效果怎么样,病人最有发言权。一位退休机关干部被诊断为冠心病,13年来每次心绞痛时吃阿司匹林或硝酸甘油,但效果不明显,花了不少钱不说,饱受病痛的折磨。她慕名找到周宪梁,细心的周宪梁观察到这个病人随身背着一个水壶,一打听,病人犯病时马上喝水就能缓解症状。他马上意识到有问题:心绞痛绝不会靠喝水就能缓解,如果喝水对症,那一定是病症有问题!他立刻安排病人去做胃镜检查,结果证明了他的判断:病人实际上得的是反流性食道炎,因为犯病时症状相似,居然被误诊了13年!他开了几副药,才花了几百元,困扰病人多年的病就治好了。
 
  在某个专业网站上,各地病人对周宪梁写下的感谢信比比皆是:“我有冠心病,前降支动脉堵约75%,不愿意安装支架,吃药仍不舒服。周大夫给我调整用药后,第二天不舒服的感觉就减轻了,几天后不舒服的感觉消失了。周大夫医术高,经验丰富,对病人好,是位好医生。”“我是一个外地病人的儿子,没有任何门路关系,贸然找到周大夫加号,他爽快同意,父亲吃了两个月的药,胸口就不再痛闷,心电图没有任何异常。我们全家认为是周宪梁主任给了父亲新的生命,很感恩,您不愧为再世华佗。”……  
 
  对每一位病人,周宪梁看完病后,总是要叮嘱几句:心血管疾病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缓解症状,一定要少喝酒、不吸烟、清淡饮食……他希望病人和家属能掌握一定的保健知识,提早预防,提早治疗,避免疾病的发生或恶化。他还义务开展健康科普讲座,走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乡镇,普及心血管疾病防治知识,倡导健康生活理念。由于社会反响良好,他被卫生部和中央国家机关聘为全国健康教育专家、健康大讲堂讲师团专家。
 
  在看病的同时,他还积极培养人才,把多年的行医经验倾囊相授。他担任研究生、住院医师及进修医师的大课主讲教师,讲起课来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又通俗易懂,讲授内容既有多年丰富的临床经验,又结合了当今学科的最新进展,学生们特别爱听,“周教授讲的课特别棒,能学到不少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他还承担了国家973攻关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社会公益研究专项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多个研究项目,主编专著1部,参加编写专著8部,发表论文60余篇,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等多种荣誉。
 
干工会工作尽职尽责
 
连续6年没在家过除夕夜
 
  周宪梁不仅是一位妙手仁心的医生,还是阜外医院的工会副主席,“我既是劳动者,也是工会的管理者,为大家服务是应该的。”他把为职工说话、服务,看成是自己的分内事,当上工会副主席的这五六年,他建议医院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工会为周六加班的医护人员送饭到诊室;做大手术,没时间下手术台吃饭的医护人员,工会同样送饭到手术室,当劳累的大伙吃上热饭,对工会贴心关怀的感动油然而生。
 
  每年大年三十,阜外医院里照样有上百人在忙碌地工作着,医院领导、工会主席带队,分头下到各科室进行慰问,除了慰问依旧坚守在岗位上的医护人员,也慰问住院的病人,送上一盘盘热腾腾的饺子和甜香沁脾的水果,送去温暖和问候。
 
  周宪梁每年都参加除夕慰问活动,从晚上6点半,要一直慰问到10点半,等全部忙完,就能听到千家万户燃放喜庆的鞭炮声。他已经6年没和家人一起过除夕夜,没看过春晚直播,却毫无怨言。家人早已习惯他的作息,深深地理解和支持他,这也是他几十年如一日工作的极大动力。
 
缓解医患关系
 
需要双方换位思考
 
  记者:现在医生被打事件屡有发生,听说您这次为北京市工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交的建议,就是如何缓解医患矛盾,那么您怎么看待现在的医患关系?
 
  周宪梁:现在北京各大医院人满为患,医护人员都在超负荷运转,太累了,像我经常看到中午还有十几个加号,沟通不到位就容易造成医患关系紧张。医护人员和病人之间应该相互换位思考,彼此包容、理解。医生应该方便、简洁地把病人治好,病人也多理解医生。
 
  记者:您建议具体怎么做,才能缓解医患矛盾呢?
 
  周宪梁:我认为,大医院应该最大限度地满足病人需求,尽可能地开放资源,比如午间、夜间门诊,但是这些资源不可能无限量地运行,医护人员需要休息。所以,二甲和社区医院应该与大医院联合协作,形成统一体。病情轻的病人初诊可以去基层医院,病情重的去三甲医院;在基层医院看病如果继续恶化,基层医院可以马上转诊给三甲医院;在三甲医院做完手术,可以去基层医院恢复,这就是双向转诊。
 
  “术后恢复不靠专家,靠护理。三甲医院的护士太忙碌了,不如和基层医院优势互补。”他建议,三甲医院应该派专家和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为基层医院培训,让专家走下去,沉下去,刚毕业的年轻医生要多参加培训。
 
  同时,应该建立分级医疗制度,政府部门在医保上予以倾斜,鼓励得小病的分流去社区医院,三甲医院的病人少了,医护人员才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为每个病人提供精心周到的服务,共建和谐的医疗关系。当然,加强医德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