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疫情严重的街区,有他一直在坚守,而且已经连轴转了一百多天了;
为了把医用物资以最快的速度驰援到湖北,有他一个月开大货在路上跑了一万多公里,晚上就睡在驾驶室里;
疫情期间为了将货物安全及时送到市民手中,瘦弱的她,每天要走3万多步;
每天送单递货量翻了番,他们又额外给自己加了任务,成立志愿服务小队,将助老服务扛到了自己的肩头,义务为年迈的长者和居家隔离人员采买物资;
……
他们也是这场抗疫斗争中勇敢的“逆行者”,是群众一天也离不开的人。
他们就是一群普普通通的快递员,是参与这场战“疫”的数以百万计的快递员队伍中的成员。
午报记者眼含热泪,记录下了他们坚毅的身影——
南星海 韵达快递员
“只要客户安全方便, 我多大困难也能克服”
“戴着口罩送快递,经常会有喘不上气的时候,这时候就放慢脚步,慢慢就习惯了,不过,一天下来,耳朵还是火辣辣地疼!”通过电话连线,韵达快递员南星海感慨地告诉记者。
今年33岁的南星海老家在河北邯郸,2月13日他回京,隔离14天后,便正式上岗了。每次出门戴上口罩,戴上手套,做好防护,早上6点半就去公司领快递,9点左右能到自己负责送快递的朝阳区和平里西苑小区附近。疫情期间小区封闭,送快递相对来说辛苦多了,南星海一般先给客户打电话,然后根据客户的意愿决定是把快递放物业的代收点,还是改天再送。现在每天送200多件,“有时候最麻烦的是客户不接电话,你一个一个电话打过去,没有回应,但是没办法,还得一个一个打。”南星海告诉记者。
知道上厕所麻烦,白天他都尽量少喝水。有时候送快递很忙,到中午的时候,南星海就会买个煎饼对付一下,时间宽裕的时候,他会去附近商场开门的地方吃个快餐,然后继续开始下午的忙碌。“送快递也有开心的时候,以前不在疫情期,碰到好说话的客户,也会聊聊家常。不过现在疫情期,大家都戴着口罩,就基本没什么交流了。”南星海说。
晚上8点,南星海就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回到住处吃点饭,然后他就会跟爱人视频,跟女儿们说话。南星海有两个女儿,大女儿7岁,二女儿4岁,爱人在老家带孩子。干快递这行的,“一个萝卜一个坑”,一旦请一天假,第二天快递就堆积成“小山”了,所以很多快递员只要家里没急事,都是全年无休,而每天晚上打电话或视频聊天就成为快递员和家人联络感情最好的方式。让他欣慰的是,虽然只能靠视频聊天,但是女儿们并没有因此跟他生疏,“多打电话,多视频,多关心家人嘛!”一般来说,每天晚上8点以后都是南星海和同屋的工友们最珍惜的时间,“白天一天都在忙碌,很少有时间休闲,这时候我们会吃吃饭,跟家人聊聊天,上上网,刷刷抖音,打打游戏,享受一天中难得的自由时光。”南星海笑着跟记者分享。刚开始送快递,南星海觉得还是有点辛苦,毕竟每天长达十余个小时的工作,但是时间长了,他也慢慢适应。在给客户送快递时,他都是想着尽量就着客户的方便,“干一行就要爱一行嘛,看到快递准时送达,那里面都是客户需要的物品,就觉得自己很有成就感!”南星海对记者说。
疫情期间进不了小区,送快递的工作量就增多了,由于疫情影响,他每天也就寄20、30份快递,这个数字是平时的三分之一。“没办法,特殊时期,又坚守岗位,总要多付出点,每天提前把快递分类,这样送起来会更快一些!希望疫情早点结束吧,这样干起活来就不那么累了。”南星海最后对记者说。
□本报记者 余翠平
顺丰快递小哥志愿服务队
自愿将助老服务担在肩上
疫情来了,自己不敢出门,小区还封闭了,外来人员也不能进,这让行动不便,尤其是独居、失独老人和居家隔离人员的生活上犯了难。在海淀区中关村街道希格玛社区,有个顺丰快递小哥志愿服务队,每天在送快递的间隙时间,还负责帮助社区里的老人、居家隔离的人采买生活用品等。
杨敬山就是这个志愿服务队的发起人。2月12日,北航经营分部收派员杨敬山在送件途中,了解到小区现在面临的困难,当得知社区要成立服务队,杨敬山便主动联系社区想要加入进来,在疫情中能为居家隔离的居民做点力所能及的事,算是履行一名快递员应尽的社会责任。他说:“小区里这些独居老人行动非常不便,他们也不会网上下单,我可以帮助这些老人家采购蔬菜等民生用品。”
为了能尽快帮助到这些特殊的群体,杨敬山多次跟社区沟通协商,终于在2月18日办理了小区通行证。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他的行动影响到点部同事,牟耀朋、刘峰和周生栋得知后,也被杨敬山的行为感动,并一起加入了进来,自此,由杨敬山带领的4人快递支援服务队正式诞生了,他们一共负责7个小区,覆盖100多户特殊群体。
他们不仅送快递,还每3天一次为在家隔离的居民送菜、为有需要的居民购买生活物品,同时带走门口的垃圾。他们负责的区域内的小区几乎都是一些老小区,没有电梯,他们只能爬楼送,平均每天为100多户居民送菜上门。杨敬山说:“我们多辛苦点,能给居民带来更多的方便,何乐而不为呢。”
快递小哥志愿服务成立后,杨敬山等快递小哥变得十分忙碌,工作量是之前的好几倍。但他们没有任何抱怨,反而建立了服务微信群,只要居民有需求,就可以在群里找到小哥,让他们的需求可以第一时间得到解决。
杨敬山的区域里有一户老奶奶80多岁了,家中还有一位行动不便的爷爷,出行非常的困难。杨敬山平时里见到老爷爷下来遛弯,便会主动跟他们打招呼,有时间的话,他还会推着老爷爷在小区里转一转,现在这个特殊时期,他知道老人家出行困难,便把电话留给他们,让他们需要什么第一时间给他打电话,隔几天就给老人家送菜,送水,还顺手把门口的生活垃圾带走。杨敬山说:“他们就像是我的爷爷奶奶一样,特别亲切,每次他们有需求都会想到我。”
除了给行动不便的居民送菜,他们还帮助社区上门查询居家隔离人员的体温,他们小分队一共负责9栋楼,每天需统计40多户。
希格玛社区胡主任说:“从大年除夕以来,希格玛社区的工作人员全都在各个小区的门口值守,小杨主动找到我,说看大家值守都很辛苦,问有没有需要帮忙的,于是就有了这个快递志愿服务队,有了小杨和他同事的加入,为我们注入了更强大的力量。”
□本报记者 白莹
孙俊坡 圆通速递公司司机
支援湖北疫区,一个月跑了一万多公里
今年37岁的孙俊坡,2006年退伍转业回到地方,4年前入职圆通速递公司,如今是圆通速递北京区域公司的一位大车司机。 3月9日下午,当记者接通他的电话时,他正在武汉分公司等待物流运送中。
“一晃已经在武汉一个多月了,最近随着疫情的缓解,工作稍微轻松了点,可以喘口气了。”电话另一头,传来孙俊坡质朴的话语。
孙俊坡的老家在河南驻马店西平县。1月20日,他放假回到老家和亲人团聚。而疫情的突然来临,打破了节日的祥和。“驻马店和武汉的直线距离不过300多公里,因此这里也比其他地方更早、更快地对疫情作出反应,当武汉封城的第一时间,我们河南就有动作了。”孙俊坡说。
随着疫情的消息越来越多,无论是从电视上、微信朋友圈中,还是切身感受到的疫情都让孙俊坡心里焦灼难受。“大年初四时,区域经理在工作群里询问‘有一车医疗物资需要紧急从北京送往武汉,有没有兄弟支援?’”孙俊坡回忆着,虽然当时已经是封村堵路,但他再也坐不住了。
在孙俊坡的心里,武汉是他的“地盘”,去武汉支援自然是责无旁贷。因为,从2019年7月开始,孙俊坡的运输路线调整为北京至武汉,几乎每个月他都要往返于两座城市八九次。于是,他主动请缨回公司上班。可是,怎么走呢?直到初六,他终于打听到有去北京的车可以捎他过去。
没敢跟年迈的父母和妻子说,孙俊坡偷偷踏上了返京的路途,直到几天后,他才跟妻子说出了实情。家人在得知他的情况后,没有任何埋怨,只是关心地说:“自己多注意点。”
2月2日,孙俊坡接到的第一个任务是运送一车医疗物资到武汉。2月3日,当他到达武汉时,城市街头除了偶尔走过送物资的车辆,几乎看不到什么人,和往常来武汉时熙攘的人流相比,一时间让他的心里格外难过。他说,他就想尽自己一份力量,只求将战“疫”所需快速送达,让那座城里的那些人快点好起来。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孙俊坡每日就在疫区奔忙,每天两三趟,或者更多趟。往返于武汉、黄冈、仙桃等地。最忙的一次,他两天跑了9个地方。他说,当第一天为鄂州防控指挥部、鄂州中心医院、鄂州梁子湖区财政局、黄冈大别山医疗中心、黄冈防控指挥部等单位完成送货后,已经是第二天凌晨1点多了。因为奔波在疫区,身上穿着笨重的防护服,每天回来以后脱下这套装束,必须要彻底的清洗。这样,当天做完个人清洁后,已经是凌晨两三点钟了。即使如此,孙俊坡还是上好了凌晨6点起床的闹铃,因为运送防疫物品不能耽搁。
一个月的时间,孙俊坡的货车跑了一万多公里。“这对于跑短途车来说,是个很大的量了。因为其中要频繁地装卸货物、车辆消毒、办理各种手续,尤其是出入高速时,更是十分复杂,办理这些事情的时间需要很多。”孙俊坡说。
就这样,孙俊坡多次出入火神山医院、中南医院、武汉协和医院等医疗机构。“疫情这么严重,如果说不担心是不可能的,但我是一名党员,是2006年在部队入的党,现在国家有难,党员必须先上去顶着。”说这话时,孙俊坡的语言中透着朴实。
记者了解到,虽然圆通公司在武汉给孙俊坡安排有宿舍,但他考虑到自己每天来往于各个医院,顾忌同事们的健康,因此从来到武汉那天起,一直睡在车子里。幸好,车子里的床铺上他提前铺好了干净又暖和的被子。吃饭,他也不敢去公司食堂。他说,他不好意思进去,总觉得自己是从医院回来的,和大家一起吃饭怪“难为情”的,所以很多时候,他都是等在门外,让同事帮忙给自己打份饭。他的车上,有他自己屯的火腿肠、方便面等食物,也有公司在他出发前,特别为他准备的速食食品。
如今,抗疫工作还在进行着,而孙俊坡已经做好了抗疫到底的心理准备。
□本报记者 博雅
叶兰英 百世快递快递员
疫情期间送货,每天要走3万多步
“我们从2月10日就开始上班了,从那以后,每天最多的时候送300多份快递,最少的时候送200份,知道上厕所不方便,都很少喝水,中午饭也是随便对付对付!”通过电话连线,百世快递快递员叶兰英笑着对记者说。
叶兰英负责北京房山区长阳绿地缤纷城附近的快递业务,她和老公都是快递员,她身高155厘米,体重最多时84斤,如今瘦到了81斤,别看她这么瘦弱,送起快递来,可是丝毫不亚于身强力壮的男快递员。
每天早上6点起床,然后做饭、吃饭,等7点左右,她戴好口罩,戴上手套,就准时拉上当天要送的快递,往长阳绿地缤纷城去了,这一送,往往就是一天,一直要到晚上8点左右,才能结束一天的忙碌。
“这么说吧,疫情期间小区都封闭了,我们秉着让客户方便的原则,根据客户需求,把快递送到距离客户最近的铁门处,隔着栅栏把快递送到客户手里,因为快递多,经常需要小跑着去,有时候扛着快递,再一路小跑,经常喘不上气,这时候就得歇一歇,然后继续跑步过去。”
疫情期间饭馆开门的少,她也怕不安全,加上有的时候快递比较多,没时间,所以中午的时候,叶兰英吃的很简单,有时候是吃早上从住处带来的冷馒头,就着热水,有时候就去附近的超市买包方便面,然后坐到快递车里,关上门,这时候摘下口罩吃点。小区封闭上厕所麻烦,她一天都很少喝水,除非很渴了,才喝点。
“每天要送的快递多,为了加快进程,一般我会提前按照小区的楼号把快递分成几堆,等客户来了,先问楼号,再问名字,然后核对电话号码和名字后,给对方签字,我们拍了留作底片,再让客户把快递拿走。”叶兰英笑着跟记者分享。
送快递需要第一时间跟客户联系,“我们就只能给客户打电话,有的客户还好,电话响了就接了,有的连带十几个也没回应,我就只好先送着别的快递,等有空档了继续打,一直打到客户接为止,到晚上的时候,针对当天没联系上的客户,我们就一个接一个挨个打电话,直到万不得已,才把快递带回去,毕竟第二天又将有几百件快递等着呢。”叶兰英对记者说。
叶兰英说,送快递也有快乐的时候,看她那么瘦小,还勤快送快递,很多客户拿到快递都会说:“疫情期间你还来送快递,谢谢你。”这朴实无华的话语,对叶兰英来说,就是最好的慰藉。
虽然家就在房山,但是疫情期间,为了孩子和家人的安全,她和老公已经一个月没回去见孩子了,虽然经常会视频聊天,但是视频里8岁的儿子经常说起的“妈妈,我想你了”还是会让叶兰英感到一阵阵心疼。
叶兰英是非常爽快的性格,风风火火,快言快语,以前晚上送完快递,她、老公和一些同事会聚在一起吃吃烤串,享受一天中难得的休闲时光,这让她觉得很放松。她说,房山百世快递董事长刘汉成是她的领路人,他一直对她像家人一样,公司里氛围也很好,这让她一直坚持了下来,如今已经8年了。她时时在心里要求自己不能比男同事们送得慢。
别看她瘦弱,有时候客户的大件快递100多斤的,她硬着推着手板车给客户送到最方便的地方,接到快递的客户看着那么瘦弱的她,都会一个劲儿说着谢谢,“我们有时候多走会儿,多跑会儿,客户就更方便一些。虽然辛苦了点,但是想到为那么多客户准时送去了快递,还是很有成就感的。”每天手机都能记录步数,疫情期间就这样一趟趟送快递,她经常能走出3万多步。
如今,叶兰英最期待的是疫情结束,毕竟这样也能少辛苦点,至少中午能在外面吃点好吃的,未来,她还会把快递一直送下去!
□本报记者 余翠平
李华斌 京东物流武汉将军营业部快递员
逆行回武汉的“蒙面骑士”
1月23日,武汉宣布因疫情离汉通道暂时关闭。当天,京东物流的快递员李华斌从老家回到了武汉,成为众多“逆行者”之一。原定从大年三十值班到初七,没想到李华斌一直坚持工作至今,已经50多天了。“现在我们送的绝大部分是米面粮油,这都是生活必需品,必须坚持。”李华斌说。
春节前因为值班安排,李华斌带着家人提前回到老家黄冈团聚,打算在腊月二十九也就是1月23日回武汉,从大年三十开始值班。快回武汉的时候,赶上武汉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爱人抱着两岁的儿子劝过他,“要不跟公司请个假?”亲朋好友也都说,“武汉的疫情这么严重了,你还往回跑?”李华斌觉得既然轮到自己值班,就得回岗位,“都这时候了,公司能找谁替我?关键时刻掉链子,不合适。”于是李华斌还是踏上了归途。
李华斌记得离家的时候,和家人一起吃了团圆饭。一坐上火车,李华斌就感到确实与平时不同。车里的人都戴着口罩,车厢空荡荡的。“到汉口站以后,我们这辆车只有不到10个人下车,站台上冷冷清清的。”
到了武汉,从1月24日上岗以来,李华斌已经坚持工作50多天了。当了好几年快递员,这些天是李华斌感到最累的时候。首先,送单量是平时的1.5倍,而且每一单的重量都很可观。“平时我们送的电子产品比较多,最近送的全是生活用品。”李华斌说,成桶的矿泉水、大袋的米面、整箱的牛奶……每一单都是满满的分量。第二,路绕得远。由于小区都封闭起来,能穿行的小路不能走了,大路上也有设卡,“本来三公里的路,肯定要延长到五公里。”第三,要佩戴全身的防护设备。李华斌说,公司不仅发放口罩,还给快递员配发了护目镜,以保证工作。“每天回单位,外套也会消毒。”李华斌说,每天晚上他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把外套和鞋脱在门外,然后就是进屋洗手。
“师傅,我家大米上午能送到吗?中午没米下锅啦!”“师傅,打印机能不能快点送?孩子作业等着打印,老师说今天必须交。”“师傅,矿泉水能不能今天送,没得喝了。”……每天李华斌都能接到这样的电话,李华斌就像个穿行在空旷城市的蒙面骑士,肩负着几个社区百姓的生活。当整个城市被按下了暂停键,快递员的工作却被按下了快进键。从早上七点半到岗,到晚上6点多回到家。李华斌平均每天要打一百多个电话,在风中站2个小时,给150个左右的家庭带去物资。
离疫情最近的一次是,李华斌在大年初一接到了电话,一个客户说自己是疑似病例,在家隔离,不方便拿货。李华斌将货放在单元门里,远远地看着客户从门内拿走包裹。“当时,我还挺紧张的,因为经常在这个小区活动。是不是以前也接触过这个客户?我自己都不记得了。”李华斌说,好在十几天之后,他再与这位客户联系时,对方说已经没事了。
李华斌解决午餐的摊位还没有开张,公司给快递员们准备了自加热的盒饭等方便食品。可早晚饭又成了问题。李华斌说,现在各个社区都负责给居民采买粮食、菜品等物。他为了方便,在送货的社区进行了登记,每天送货的时候顺便拿走当日的青菜、肉蛋。“每天最放松的时候,就是给自己炒个菜,和老婆孩子视频,他们很担心我,每天都会打电话问我情况。”李华斌说。
李华斌连续工作了快俩月了,他对当初“逆行”回武汉的行为并不后悔,“我答应要值班,这就是我的事。答应的事就得做到,就是这么简单。”
□本报记者 李婧
刘文礼 京东物流武汉红钢城营业部快递员
连续百天“连轴转” 放弃休假在武汉重疫区坚守
今年30岁的刘文礼是京东物流武汉红钢城营业部快递员。从2019年的“双十二”开始,他已经坚守岗位近百天了。因为“双十二”和“年货节”,刘文礼连续加班。本来在春节的时候,他应该好好休息,享受阖家团圆的时光,然而赶上武汉发生新冠肺炎疫情,在大年三十当天早上,回到站点,扛起了给居民送货的重任——一共五个社区,每天送200多单,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5个小时。当过五年兵又是党员的刘文礼说:“我得对自己有点要求。”
采访刘文礼并不容易,这段时间他每天都工作到夜里10点以后,有时要干到“转钟”,就是要干到第二天凌晨。3月14日夜里11点半,刘文礼终于干完了一天的工作,回了记者电话。“有时候躺在床上,全身都散了架,真希望休息两天。”刘文礼说。这时候,刘文礼还没有吃上晚饭。
从大年三十至今,刘文礼的工作状态是这样的——每天7点半,他赶到工作站点理货,然后逐一送到各个小区。由于控疫的需要,快递员不能进入小区,只能在小区门口“摆摊”,然后给客户打电话,让他们来提货,刘文礼还把需要拖车的货记录下来,好嘱咐这些客户带拖车来。“在每个小区门口,仅打电话等客户来取货这一环节都得超过一个小时,就这个等的时间,每天最少6个小时。”刘文礼说。
除了取货通知时间大大延长之外,在抗疫期间,刘文礼接单数量也几乎翻了一番——由100多激增到了200多,最关键的是每一单的物资也分量十足。“以前送货,客户买的小件比较多,一车可以拉很多单。可是,现在大家都在囤生活用品。尤其是粮食、饮料占比特别大。一车承重100多斤,拉不了几单。”刘文礼介绍,前几天他仅为一个小区送货,就往返拉了6车货物。刘文礼记得最清楚的一单是一个客户买了12箱饮用水,“5升装饮用水,一箱4桶。12箱,我一车都拉不下。”所有这些货物,都需要刘文礼一个个搬上送货车,再一个个搬下来。这些因素导致刘文礼的工作量翻了几倍。
然而,除了工作强度加大之外,最让他家人揪心的是疫情肆虐。刘文礼送货和居住的区域是武汉疫情重灾区,这令他的家人十分不放心。“我是送快递的,每天接触人多。送货的小区、站点周边和我住的小区都距离不远,这一带又出现了不少病例。考虑到这些,我将妻子孩子送到亲戚家,等于我将自己隔离了。”刘文礼说,他这样做一方面是保护家人,一方面也是对自己的工作和客户负责。“我知道这项工作的风险,可是这些生活用品总得有人送,居民们都在等着。”
有一次,刘文礼接到了一个客户的电话,对方说他是疑似病例,全家都在隔离。他在发现病情之前下单定的海鲜已经到了站点,但是他无法取货。“你放心,我一定给你送过去。”刘文礼说。为了这一箱海鲜,刘文礼先是到社区说明情况,又与志愿者接洽,一单货送了将近一个小时,最终将货送到了客户手中。那天,刘文礼工作到了凌晨。
刘文礼的中午饭一般都是在站点吃泡面,晚饭需要自己做饭。他每天的晚饭都在深夜解决。他现在最大的愿望是疫情彻底结束,他能好好休息两天,能与家人团圆。
□本报记者 李婧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